2020年,峡江版文化答卷这样呈现—— 文入云端 艺动人心

2021-01-09 17:2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李敏  审核:刘小凡

宜昌非遗项目进景区活态展示活动走进车溪风景区

昭君文化艺术节上,歌唱表演礼赞抗疫英雄

在三峡人家,游客能看到长阳南曲表演

宜昌博物馆精选藏品在官网播放

端午节秭归屈原祠景区龙舟巡游表演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宋潇潇

特殊之年,文化宜昌,在疫情大考之中摸索新的发展、兴盛之路。

从文化战疫到复工复产,从“云端”自救到跨界融合,没有藩篱的文艺形式将爱与感动注入城市复苏脉搏。

2020年,一份峡江版文化答卷精彩呈现在世人眼前。

开疆拓土 公共文化服务迈入“云”时代

剧场演出受限,线下服务受阻,2020年疫情期间,市民的文化生活一度按下了“暂停键”。“云演出”“云直播”“云展览”……一系列文化活动通过“互联网﹢”展翅入“云”,如今,已渐成顺应趋势的主动选择。

去年2月,隔离在家的市民田从年“走进”宜昌博物馆,“跨”过远古西陵,“迈”进千载峡州,雾霭沉沉江拢城阔,连江水的粼粼波光都清晰可见。

“这是宜昌博物馆通过三维技术呈现的网上展厅。”田从年介绍,进入宜昌博物馆官网,还可欣赏798件宜博精选藏品的360°精彩展示与全市各县市区中保留的历史遗迹,领略宜昌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为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不打烊”,疫情期间,市图书馆、群艺馆、宜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增加数字产品和服务的投放数量,拓展独特的线上服务内容,为市民提供落到指尖的服务。

峡江好风日,“云上”更特色。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一改过去大场面大规模的办节模式,采用云游直播,吃、住、行、游、购、娱的全景画卷在云端徐徐展开,不受地域限制,随时随地可参与其中。

复工复产号角吹响,公共文化服务“重启”,全市文化场馆、景区陆续恢复开放,市民对文化活动的渴求呼之欲出。

犹记流火盛夏,千名广场舞爱好者在夷陵广场舞动《春光里》,为疫后重振鼓劲,为故土家园喝彩。

犹记金秋九月,全市专业文艺院团陆续走进各大景区,名家名角共唱峡江好风光,“诗和远方”随心起舞奔腾向前。

犹记岁末年初,宜昌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座承载巴楚文化历史的精神家园,已成为值得宜昌人骄傲的文化名片。

多元赋能 古老非遗解开重生密码

身处“云”时代,“高冷”非遗通过“互联网+”的活化,成功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趣味品位对接,千年传承如今已变身国潮爆款。

在文旅部、省文旅厅、市文旅局组织的2020年“非遗购物节”上,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第十九代传承人何建刚对着直播镜头,一边烹着青砖茶,一边讲述《长盛川,非遗传承守护“健康世界”》,娓娓道来的解说,令众多网友纷纷“路转粉”。非遗产品“直播带货”“秒杀”“大促会场”让网友大呼过瘾,销售收入达到了2000多万元。

将“旧艺”穿上“新衣”,才能让非遗释放魅力、焕发生机。去年,我市围绕“让非遗活起来”“来宜昌 追国潮”等主题,开展节假日、非遗主题活动,非遗赶集会、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非遗主题网络投票评选等活动异彩纷呈,网红大V纷纷为非遗项目“站台”,在网络形成千万阅读量的关注话题,让非遗项目成为融入时尚潮流的活文化。

去年10月18日,我市“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榜单,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旅游线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我市不断打造非遗文化品牌,采取旅游+非遗、节庆+非遗形式,开展非遗表演进景区、非遗产品进景区、非遗宣传进景区等系列活动40多场,让非遗文化在更大的舞台得到推广和展示,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是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有效方式,我市以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等为阵地,广泛普及非遗知识,传播非遗文化,培训、辅导了一大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新传人。推进传统工艺振兴,并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据了解,去年,我市建立了5个非遗传习所、7个传承基地;在枝江、秭归、远安等地建立了23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其中16家申报纳入国家扶贫车间,解决了4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创新地将非遗项目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去年11月,我市三个非遗节目《岁月静好人风流》《满堂红》、《打银锁》亮相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表演艺术类优秀作品展演;五峰、长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相约清江·缘起非遗”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撒叶儿嗬邀请赛并获得集体金奖。

群策群力 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

全国文艺抗疫,宜昌没有缺席。

当全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时间赛跑,与病魔作殊死较量之时,我市文艺工作者同样笔耕不辍、精品迭出,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通过文艺形式广泛传扬。

歌曲《风月同天》表达了中国人民迎难而上勇者胜的信心和决心,被中国文联评为全国优秀抗疫歌曲优秀作品;纪录片《宜昌战疫》在央视《见证》栏目播出;市艺研所创排的诗歌MV《党徽在社区战疫中闪耀》于央视网播出;三峡职院教授余远国自编自演的枝江楠管《同心抗疫 ——中国力量撼天地》在《人民日报》登载……

每一帧光影,每一段声音,每一行文字,无不记录着和疫情有关的2020年,无不激发着2020年我市文艺创作力量。据统计,宜昌在抗疫文艺创作中贡献突出,共创作推出6000多件抗疫文艺作品,其中,326件获省级以上奖励或在省级以上平台展播。

“抹不去岁月深处的记忆,牵出了马蹄留下的印记,古道茶马,茶马古道,你把什么留给了后人,也留给了自己……”去年12月7日晚,五峰民族剧院内座无虚席,由湖北省土家族(五峰)歌舞剧团打造的原创民族歌舞剧《古道茶人》首次公演,土家儿女的婉转山歌和民族舞蹈为在场观众和文化界人士揭开了茶马古道的千年面纱。

对本土创作者而言,文艺精品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古道茶人》由湖北省土家族(五峰)歌舞剧团历时两年倾力打造,今后将作为我市代表剧目之一,参加第三届宜昌艺术节文化奖评选,还将冲刺湖北省第四届艺术节、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以及中国艺术节,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

眼下,展示宜昌发展成就的《薪火》《乐园春晓》等9部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正在紧锣密鼓地创排中;传承红色基因、讲述我市先进人物典型的《山路十八湾》《带我去旅行》等一批院线电影也将走上大荧幕与观众见面;我市民间文艺队伍精心打造的《扇舞峡江》和《幸福生活“垒”起来》在全省群众广场舞集中展演中双双夺魁。我市文艺精品创作如同春日里的杜鹃开遍山川原野,扎根峡江文化泥土,焕发着绵延不绝的生命力。

为推动我市文艺精品生产,去年,我市先后开展了“我们在一起 携手战疫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迎接建党100周年等主题文艺创作活动,通过抓好规划引领、原创源头和扶持政策,构建我市文艺精品创作新格局,不断推进文艺繁荣。

图片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蓓蓓 摄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