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建设三峡生态屏障⑤ | “智慧+” 护航生态屏障建设

2021-09-14 09:3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王思卓(实习)  审核:廖全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强调

要加快建设

“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

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

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

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

编者按

宜昌是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宜昌用清洁的空气、足量而干净的水,森林覆盖率65%,境内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83条,为全国全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并先后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等。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这其中,建设三峡生态屏障成为宜昌第五大目标。本报推出《建设三峡生态屏障》专刊,今天推出第五期专题报道,记录美丽宜昌建设之旅,共同见证绿色成为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宜昌发布、三峡云APP、三峡宜昌网、三峡商报同步报道。

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

“智慧+”正成为生态环境监管

和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手段

近年来

我市运用数字技术

探索环境治理模式

创新环境监管手段

拓展污染防治方式

推动生态环境治理

走向精细化、数据化、智能化

为三峡生态屏障建设保驾护航

智慧工地监管平台:

“技防”+“人防”在线“捉”扬尘

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工地防治扬尘的情况尽收眼底;当扬尘数据冒头时,喷淋系统自动启动……8月6日,记者来到市建筑市场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看工作人员通过宜昌市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如何实现对扬尘防治的智能化监管。

上午10时许,工作人员进入系统,随机选取一个项目工地。屏幕上,“伍家岗区联合中小学项目”现场施工的四个场景实时呈现在眼前。

屏幕右下角是关于现场PM2.5和PM10的数值。“当工地上PM10>70μg/m3、温度>35℃时,自动喷淋系统就会启动,如20分钟后数值还未下降至正常范围,系统会自动发送短信通知项目负责人现场处理。”市建筑市场和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副站长向军说,如处理完毕数值下降到正常范围,由监理单位确认,上传系统,事件形成闭环;如迟迟未处理完毕,系统则会推送到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到现场调查取证,督促处理。

指着屏幕上其中一个出场货车自动冲洗画面,向军介绍,工地严格落实扬尘污染防治“六个百分百”要求,即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运输100%封闭运输。

据介绍,目前,城区共有173个在建工地实现了工地实名制、视频监控、扬尘智能监控“三网合一”。“技防+人防”,让工地扬尘无所遁形。对于未能严格进行扬尘管控造成污染的项目,住建部门强化“信用+执法监管”模式,通过安全文明施工“红黑榜”和典型案例曝光,实行诚信扣分,加大约束力度。

猇亭智慧水务平台:

一网监管全区水生态

“虎牙市政排口实时信息总磷检测值0.3”“横十一路排口总磷0.2”……8月6日,在智慧猇亭城市安全管理平台生态环境界面,工作人员点开了智慧水务信息,13个排口的实时监测数据跃然显现在科技感十足的宽大屏幕前。记者发现,除开总磷数,排口水温、电导率等各项实时数据应有尽有。

工作人员通过智慧水务平台监控猇亭区水生态实时信息。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岳黎 通讯员 谭雪姣 摄

2019年猇亭区依托全省政务服务“一张网”和三峡大数据中心,按照“一网管全城”、“一屏观全域”理念,建设了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综合管理平台,目前管理平台正在持续完善中。

为牢织生态环境网,猇亭对13家工业企业、8处污水管网窨井、1家污水处理厂、2条河流及长江监测断面进行了24小时实时监测。26个感知系统如排兵布阵般分布在各处,实现智能自动取样检测,并同步数据到安全管理平台,提升了水环境综合分析能力和水污染精准溯源能力。

记者了解到,管理平台中的智慧水务平台,以城市卫星地形图为基础,以排口、监测断面、污水管网节点等监测数据为核心,实现了城市管网状态的精准感知、提升了城市管网雨污分流监管能力。

监测断面的数据显示,猇亭段监控点长江水质均为Ⅱ类水质,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流域水情状态全面掌握,有效提高了流域综合治理能力,确保了长江水质的安全。

“一旦某项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平台会及时报警定位,不仅在大屏幕上能看到,还可以关联到区委区政府各分管领导的手机APP,实现监测工作从被动变主动。”智慧城市安全管理平台项目负责人李宁介绍,在面对夏季的汛情,平台通联了11处易积水点,点开实时视频监测,可以看到目前的蓄水状况,有效提升了洪涝应急响应效率。

除此之外,智慧水务关联着智慧城市应急管理、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等应用场景,智慧水务将与城市治理体系深度融合,探索更加智慧更快捷的水务管理体系。

宜昌监测中心:

3万个土壤样品1秒钟定位

“小五,请打开第五列。”听到指令,智能密集柜徐徐展开,最后停在第五列。

这是8月17日,记者在宜昌监测中心土壤样品中心看到的一幕。

“智能密集柜兼具语音、触屏操控,温度报警等功能。”宜昌监测中心技术人员鲁华英说,但它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可以连接土壤样品库管理平台,实现3万个土壤样品的快速、精准、自动出入库及永久性保存。

宜昌监测中心土壤样品中心是目前我省建成的第二个市州级土壤样品中心,与省土壤样品中心、黄石土壤样品中心一起,承担着全省土壤样品制备与存储工作。

根据《2021年湖北省国家网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今年我市要对本地5个土壤重点风险源点位进行监测,同时承担全省136个基础点位土壤样品的制备与流转,以及砷、汞两个项目的分析。

打开宜昌土壤样品库管理系统,存储数量、出库数量、温度、湿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要查询具体样品也很轻而易举:进入“3D库房”页面,输入样品编码,1秒定位,样品所在的库格从蓝色变成了红色。

或者,进入“样品查询”页面,任意输入样品编码、采样人等关键信息,也能精准查询样品库存、类别、采样地区、采样时间、存放位置等。

“为了保证样品信息的完整性和长期可追溯性,每份样品入库前,我们都会录入样品信息。”一边说,技术人员王晶晶一边演示:

进入样品管理系统,录入样品的点位编码、样品编码、采样地点、经纬度、深度、类型、采样人、采样时间、制样时间等信息;电脑自动生成二维码、激光码、电子芯片码;样品信息通过读卡器写入芯片;激光刻码机在瓶身刻制样品编码;打印机打印标签、电子芯片码,然后分别粘贴至瓶身和瓶底;自动生成存储位置,将样品送入指定库格。

“一个样品一套编码,且三码合一,实现了信息多重保障。”王晶晶说,扫码即可快速读取样品信息,他们可以随时查阅调用,快速又智能。

土壤样品的智能化存储和管理,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动态监管,为省市打好“净土保卫战”提供了土壤本底信息、技术支持和智库保障。

深度访谈

打造生态经济均衡发展的宜昌样本

——访三峡大学生态经济学教授、博士赵建华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宜昌作为链接中西部经济板块的重要节点城市,要积极运用创新理论、突破传统思维、拓展发展维度,打造新时代中国生态经济均衡发展的高质量样本。”市委全会提出“建设三峡生态屏障”目标后,8月24日,记者采访了三峡大学生态经济学教授、博士赵建华。

宜昌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文旅资源等。三峡工程建成后,宜昌面临相互制约的两大任务:生态屏障建设及经济建设。传统发展理念中,两大任务此消彼长,难以兼顾。但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的指示,以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大的发展,而是要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赵建华认为,三峡生态屏障建设中,孕育着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那么,如何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赵建华建议,一是高标准规划绿色资源产业,促进宜昌精细磷化工发展;二是系统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深度推进三峡工程高质量发展。三峡生态屏障建设保障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发挥,带动宜昌乃至中部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创新管理制度,根据库区特色资源与库外市场资源重新规划“飞地经济体“,提升库区移民及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就业水平;四是按照“上游集中下游集群”的思路,培育绿色矿山集团,整体规划开发优势资源,下游产业园区则根据市场资源规模、国家战略需求,次第开发,循环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五是支持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生态屏障建设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问题是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高质量发展平台建设问题,通过政府政策留人、产业平台留人、高校事业留人。创新学术评价体制机制,鼓励大学教师把“学术足迹”留在三峡生态系统中。

立足新定位

我们这样干

枝江组建9支长江护渔队

7个月巡查2300次里程超2万公里

8月19日清晨,长江顾家店段,58岁的杜昌明拉起船锚,和同伴驾驶渔政巡护船,开始当天的第一次水面巡查。

“从小便跟父母一起捕鱼,三面朝水,一面朝天,既辛苦也危险。”家住顾家店镇沙碛坪村的杜昌明告诉记者,以前一天捕几百斤鱼不成问题,后来鱼越来越少。

2018年1月1日起,宜昌市率先在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实施全面禁捕,由于捕捞区紧邻保护区,杜昌明选择了退捕上岸。

2021年1月,结合长江枝江段重点水域特点及近年来非法捕捞违法行为发生规律,枝江市确定了顾家店江段岩子河水域、百里洲江段洲头水域、董市江段沙浪奇观水域、马家店江段凤凰滩水域等9片重点水域,并对应组建9支护渔队,每队2名护渔员。

听说组建护渔队的消息,杜昌明主动申请成为护渔员,每天在水面和岸边展开巡查。

“我是本地人,熟悉水情,每月还有1500元的补贴。”杜昌明表示,虽然收入比以前捕鱼少些,但能参与保护母亲河非常自豪。

枝江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浩东介绍,护渔员优先选择退捕转产渔民、建档立卡贫困户,18名队员中有6名是从渔民转变身份而来。

正式上岗前,枝江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对护渔队员进行了禁捕法律法规、船舶驾驶和水上执法技巧培训。同时,每名巡护员都下载了“江豚巡护APP”,执法大队可以随时查看巡查轨迹和区域,通过APP进行指挥和调度,还方便对每个队员进行综合性考核。

据了解,枝江市长江护渔队正式入列水上巡护队伍开展长江护渔7个月以来,已累计巡查1700余次,巡护里程合计2.1万余公里。

下一步,枝江市将增添一批渔政船、执法快艇、监控探头、无人机等硬件设备,织密对长江的保护网。

科学划分“三区” 推行“一场一策”

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84%

8月20日,记者从市畜牧兽医中心获悉,我市坚持整市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截至目前,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84%,位居全省前列。

我市科学划分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根据“三区”与区域布局方案,对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限养区内超过环境容量的规模养殖场、适养区内无法治理的规模养殖场,坚决依法关闭。科学治理,守住环境容量上限。采取“一场一策”方式,推广全量收集处理就近就地还田的污水肥料化利用、农牧结合的粪污专业化能源利用、生物发酵床等三大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形成细化到每个养殖场户的“施工图”,制定时间表,实行按图施工、每月销号、年终结账。依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市级现代畜牧业发展、扶贫、“厕所革命”等项目,不分养殖场规模大小,实行全覆盖、全治理,形成了场区“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对“流动的污染”坚决亮剑说“不”

——秭归全力构筑长江大保护生态屏障

8月20日上午,长江秭归段沙湾、仙人桥锚地,百余艘船舶集结待闸区域,污染物接收船舶将一箱箱船舶垃圾收集、装吊,运送至垃圾中转站。

记者现场看到,待闸船舶通过 “船e行”申报系统发出生活污水、油污水待接收信息。随后,接收船舶抵达船舶停靠水域,随着水泵启动,生活污水、污油水和污油分别通过管道进入船舶收集舱,整个过程,“三进三出”有条不紊,废水废油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回收的生活垃圾、污油、污水将分别被垃圾转运车、服务区污水管道以及具有处置含油污水资质能力的企业转运至规定地点,实施无害化处理,形成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全闭环。”秭归县港航管理局港口股股长向进介绍,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数据将形成联单并上传到“净小宜”及“物联网”系统,动态流向一目了然。

船舶,被称为“流动的污染”。秭归县属长江流域上游船舶集结待闸区域,高峰期日均待闸船舶达500余艘,清漂、船舶污染防治任务艰巨。

建设绿色航运,保护碧水绿岸,才能让黄金水道真正成为绿色大通道。近年来,秭归着力对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做“减法”,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船岸联动、源头防控是长江水环境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该县先后投资6142万元、1468万元,建设尖棚岭环保专用码头及福广船舶污染物应急转运码头。并形成由交通、港航、环保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推广使用“净小宜”及“船e行”等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去年11月,8艘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接收船集结尖棚岭环保专用码头,开始免费接收、转运、处置船舶污染物,据统计,已累计接收、处置船舶污染物5万余吨。

在加强船舶污染物全流程、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同时,该县全力推进环保专用码头建设,全面落实船舶污水和垃圾收集装置配备,全县13家航运企业、62艘营运船舶均按要求配备了生活污水贮存柜和垃圾桶。

守护一江清水,更需痛击违规行为的“铁砂掌”。“对管辖水域船舶违规向水体排污以及管理不到位的行为,县地方海事、三峡海事、归州海事等部门将进行严格监管。”向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共处罚船舶64艘、罚款 34.2万元。

此外,该县清漂、漂浮物处置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去年以来,我们购置了全自动清漂船2艘,改建人工清漂船8艘,加大清漂力度。”码头负责人透露,清漂作业队伍通过公开招标择优聘请,根据漂浮物情况,科学安全有序实施清漂作业,年打捞漂浮物均在2万立方米以上。

“清理的漂浮物全部送到华新水泥(秭归)公司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据了解,2010年,该县投资4633万元,利用华新水泥(秭归)有限公司新型干法水泥窑建成200t/d的漂浮物处置生产线一条,3年以来,共处理漂浮物约63万立方米。

“下一步,我们将巩固突出问题整治成效,提升长江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水平,让江更清、岸更绿!”秭归县港航管理局局长向军龙信心满满。

长江秭归段,清漂队将打捞的漂浮物转运到运输船上。三峡日报通讯员 聂爽 摄

建设三峡生态屏障,您有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分享真知灼见、贡献您的智慧:

1.通过三峡日报、宜昌发布微信公众号留言

2.通过三峡云APP点击12345平台留言

3.将意见建议发送至三峡日报邮箱78074491@qq.com

(记者 陈曦、岳黎、杨婧、揭兴伟、宋潇潇、付江山  见习记者 黄澄)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