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建设三峡生态屏障④ | 擦亮绿色底色,筑牢生态屏障

2021-08-30 16:2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王思卓(实习)  审核:廖全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强调

要加快建设

“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

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

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

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

编者按

宜昌是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和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责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宜昌用清洁的空气、足量而干净的水,森林覆盖率65%,境内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83条,为全国全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安全保障,并先后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中国十大秀美之城”等。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这其中,建设三峡生态屏障成为宜昌第五大目标。本报推出《建设三峡生态屏障》专刊,今天推出第四期专题报道,记录美丽宜昌建设之旅,共同见证绿色成为宜昌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宜昌发布、三峡云APP、三峡宜昌网、三峡商报同步报道。

经过长江岸线环境治理与大面积复绿,昔日乱石林立如荒滩的胭脂坝,如今变得郁郁葱葱,成为江岸边一道绿色风景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八月的宜昌,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围绕“一江清水东流”总目标,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等为抓手,充分发挥“林”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提升,宜昌的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不仅如此,长期的生态治理,也孕育出一批绿色富民产业,森林生态有了坚实保障,绿水青山成了幸福靠山。

植绿护绿 生态美景入画

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湖面上,工人正在打捞水草。

为净化湖泊水质,枝江市将金湖水生植被恢复重建,通过种植轮叶黑藻、苦草等植物,茂密的“水下森林”促进了湖区生态恢复平衡。近年来,枝江先后投资近3.2亿元,对金湖持续进行生态治理,湖泊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曾经的“臭水坑”变成长江经济带上的“美丽湖泊”。

和谐美好的生态画卷是如何绘就的?

近年来,宜昌以长江、清江、香溪河、黄柏河、沮漳河、渔洋河“一江五水”,瞄准流域沿线关停废弃矿山、工程临时占地等植被受损山体、林地,采取人工造林植草、封山育林育草和退化林修复等综合措施实施全流域系统修复,加快流域沿线天然林保护、荒山造林、地表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封山育林和退化防护林修复,构建连续完整、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秭归木鱼岛“天空之镜”,由玻璃搭建而成的临水平台,映蓝天白云、平湖大坝于一体,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木鱼岛公园因形似木鱼而得名,三面环水,如一条绿带漂浮在高峡平湖之间。

人们很难想象,曾经这里乱石遍地、杂草丛生。2018年,秭归县城木鱼岛至尖棚岭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工,秭归投资约5000万元对木鱼岛进行环境景观提档升级,栽植各类乔灌木1500余株,建成景观游园85亩,在三峡大坝前构筑起一道美丽的生态屏障。

既要增绿补绿,更要护绿管绿。

今年1月4日,宜昌市委办、市政府办印发了《宜昌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制组织体系,并制定市级林长制会议制度、部门协作制度、信息公开制度。

今年以来,宜昌市市级林长到长阳、兴山、点军、秭归等地进行巡林,调研督导林长制组织体系建设、国土绿化、松材线虫病防治、森林防火及林业产业发展工作。

据了解,林长制在全市全面推行,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全市建立了林长组织体系,明确了市级林长责任片区,划分1493个林长责任区域,设立各级林长1165名。在城区推行“山长制”,落实56个山长单位负责15处裸露山体生态修复和日常管护,城区公园绿地达到88个,绿地面积9.67万亩。

退耕还林 厚植致富资源

盛夏,李子成熟的季节。

秭归县杨林桥镇响水洞村,成片成片的李子树进入采摘季。每年夏天,这里都吸引了不少来自宜昌城区及周边县市区的游客。

响水洞村地处半高山地区,是曾经的重点贫困村,也是产业发展的空心区,6年前的响水洞村,农民靠种玉米为生。

面对重重压力,村“两委”找到秭归县林业局,希望能够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产业,随后,县林业局退耕办协同镇政府经过实地调查和多方考察学习,一致认为脆红李是最合适的品种。

村民秦立照通过2016年度新一轮退耕还林,将自家的十多亩地种上了脆红李,有了收入,这两年在脆红李树下套种辣椒,每年卖辣椒每亩又可以多增收三千多元。

据了解,响水洞村已通过新一轮退耕还林发展了500亩脆红李,带动全村发展脆红李、翠冠梨、猕猴桃等小水果1200亩,引导退耕农户在林下套种辣椒、白菜等蔬菜品种,增加农户短期收益。

村委会还引资修建了养殖场,将猪粪经过封闭发酵处理变成生物有机肥,农户通过改厨改厕,建起了沼气池,用沼液浇灌李子树。该村“猪+沼+林+菜”种植模式达500多亩,每亩收入在5000元以上。通过生态种植模式的建立,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退耕农户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退耕还林让退耕农户的思想观念得到转变,生产力从贫瘠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依托山地资源发展经济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靠山吃山”。2020年秭归、五峰分别列入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创建县和支持县。

据了解,为有效守护一方水土,宜昌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通过示范引领和政策宣传,吸引农户积极参与,使25°以上坡耕地、荒山荒地重披绿装,提升颜值。同时,探索出生态经济融合型治理模式,秭归县国家退耕还林科技示范点探索的“脐橙+生物篱保土模式”、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探索的“低丘河谷生态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四季有景 生态修复建功

生态修复,四季有景。

青山如黛、风光迤逦的西陵峡片区,正在进行生态修复。

这一片区不仅是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也是生态脆弱区。2020年11月,秭归县启动西陵峡片区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900余万元,通过“生态+、产业+、旅游+”等手段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升森林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旅游环境以及人居环境,为构建完备的水土流失防控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秭归县林业局通过“一带十二节点”,造林绿化287公顷,栽植各类苗木52000株,让这条长30公里的沿江公路五彩缤纷、四季有景,致力打造一条“沿江画廊”。

记者从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了解到,近年来,宜昌深入实施生态修复,继续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为重点,以天然林保护修复、长江防护林工程、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造林补贴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加强石漠化山体、采石采矿废弃地、工程临时占地、植被严重受损地的生态修复。

“突出抓好生态保护修复,为筑牢三峡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曹光毅表示,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快长江岸线生态整治、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全面保护修复天然林。

生态修复,久久为功。

下一步,宜昌将组织开展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攻坚提升行动。2021年至2025年,力争完成造林绿化0.64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3.65万亩、退化林修复7.32万亩,完成湿地生态修复1万亩,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效益显著的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

织布街:老码头焕发新容颜

傍晚的织布街观景平台。三峡日报通讯员 杨青 摄

以前,江滩垃圾成堆,现在,宛如漂亮公园。这是8月11日,记者在猇亭区采访织布街江滩综合整治工程时的真切感受。

织布街临近原虎牙滩。虎牙滩就如它的名字,极为险要。过滩前,下游来的船只都会在附近停泊休息。织布街因纺织业发达,凸显了聚集优势,在元末明初逐渐形成了码头群、商业区。

时间更迭,繁华褪去,古码头、江滩步道因常年失修,导致条石挡墙、护岸垮塌,道路连通不畅、污水横流,垃圾遍地……极大地影响了老街居民的日常生活。

2018年,猇亭区委、区政府根据织布街江滩的实际情况,对江滩古码头的部分危房进行了拆除,并结合绿色猇亭三年行动,整体规划全长1.3公里、面积10.3公顷的织布街片区和滨江一带,希望依托织布街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织布街江滩景观,还猇亭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经过3年整治,织布街恶劣的环境不复存在,如今岸线的抛石护脚、古码头已经完成清理、修复;滩涂、岸堤等按照水利、美观的需求进行了复绿;新修建的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并接入市政污水主管网,结束了污水直排长江的历史;民主路至新正街码头新增了挡墙……

这里不仅是城市岸线治理、生态修复的重要节点,也是区域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

“织布街是我市城区保存较好的历史古镇古街区。”市文物保护专家李克彪告诉记者,这里现存8栋明清古民居、6座明清码头遗址以及马家溪新石器文化遗址等,去年入选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为留住城市记忆,修建污水管网时,老青石板路被一并还原。“青石板路是一开始就有的,后来频繁涨水,解放初期,倒上了混凝土,抬高地面。”猇亭区工业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王新海说,这次施工,他们又把地下五六十公分的青石板翻了出来,铺在地面。

同时,他们还走访了老居民、咨询了文物保护专家,利用平坦台地,在沿江步道打造了织布街入口观景平台、庙河码头广场、战备码头小广场、星星乐园等景观节点。其中,庙河码头广场的打造过程中,他们根据描述、建议,增加了“峡江红哨”皂角树、古牌坊,地名地雕等景点,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为街区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整治还在继续,就已经吸引不少游客观光、游玩,带动博物馆、民宿、文创、染坊发展。

“我投入200万元,打造沙顶楼民宿和私房小厨,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潜力。”事实证明,浙江老板周鹏程的选择没有错:开业一年来,游客没断过,生意一直不错。他相信,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设施的逐步完善、文化的强势注入,织布街将聚集更多人气,再现昔日盛景。

筑牢三峡生态屏障

推动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实现

——访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博士向明灯

“我来自宜昌大山深处,在外求学工作20年,仍对故乡的绿水青山、稻甜茶香魂牵梦绕,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我市提出“建设三峡生态屏障”目标后,记者联系到了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健康研究中心向明灯博士。他认为,优美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实现,是在筑牢三峡生态屏障前提下,实现宜昌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有效路径。

向明灯多年来一直从事环境与健康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结合故乡见闻和工作经验,他对宜昌的绿色发展提出了三个方面建议:

一是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要与高质量绿色发展相结合。化工产业是宜昌传统的支柱和优势产业,但也是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近年来宜昌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势必要给化工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在“双碳”目标下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前对低碳环保、高附加值产业的规划布局势在必行。

二是生态环境价值的转化,是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宜昌生态环境优美,在生态环境价值转化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近年来宜昌在这方面也有一定探索,但多处于自发和零散阶段,尚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下一步有必要加强政府主导推动作用,以及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度,在花园城市建设、生态旅游、环保产品等方面,进一步发掘亮点、讲好故事、做好品牌并形成规模。

三是以健康优先理念,先行先试推动生态环境价值实现。健康环境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宜昌可以依托区域生态环境优势,率先选择一些条件相对成熟地区(如秭归、长阳、五峰等),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团队,开展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实现机制及路径的探索,如优美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评估及认证、环境健康社区/小镇的示范建设等,先行先试推动生态环境的健康价值实现。目前生态环境部已批准确定了浙江云和、四川成都等6个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试点工作地区,这些地区在“环境健康+产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宜昌可以“走出去”,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引进来”形成本地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立足新定位

我们这样干

后河管理局开展清“网”行动

清理“地笼” 维护水生态

近日,五峰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宜昌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后河自然保护区大队联合开展2021年度清“网”行动。

行动当晚,森林警察、保护区执法人员、管护员13人徒步8公里,在辖区内百溪河区域开展地毯式排查,并对散设于河道内的“地笼”进行了清理。经过4个小时的努力,执法人员共清理地笼网5条,放生鱼、蟹若干。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后河、百溪河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晚上随处可听到石蛙鼓鸣,看见萤火虫飞舞。“后河保护区持续开展清‘网’行动、巡山行动、护鸟行动等森林保护活动,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要求,为保护区各类物种繁衍生息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局局长毛业勇表示,这些行动不仅有效改善了后河、百溪河野生动物的生长栖息环境,而且有效提升了保护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打好“一控两禁”攻坚战

近日,夷陵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执法大队对锦江大道5家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占道经营、露天烧烤餐饮店进行了集中整治,动用1台吊车拆除了露天烧烤炉具,并对外摆餐车等规范到店内经营。

这是宜昌城区“一控两禁”工作的一个缩影。8月、9月为“一控两禁”工作集中攻坚期,市环委会办公室实行周调度、周会商,建立市直部门对城区一对一帮扶机制。各区层层细化部署、扎实推进。

持续深化宣传动员。执法人员、下沉党员、社区工作者、环保志愿者积极开展入户宣传,市生态环境局、西陵区、夷陵区等实施“一控两禁”有奖举报,充分调动社会监督力量。

积极完善配套政策。夷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宜昌高新区落实生物质替代清洁能源补贴政策,市住建局、市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对城镇供水供气企业收费实行清单管理的通知》,城区零散居民天然气安装费下降15%,小微商业天然气安装费下降30%以上。

强化部门联合执法。城管执法部门开展露天烧烤集中整治行动,取缔违规烧烤摊点29个。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餐饮行业“禁煤”联合执法,立案查处3件。各区下达整改通知34份,取缔违规烧烤38家,督促安装油烟净化设施10家,查处2处蜂窝煤销售转运点。

党政机关及国有企业干部职工做好示范引领,带头使用清洁能源,夷陵区206个、宜昌高新区21个党员干部家庭已完成禁控任务。

建设三峡生态屏障,您有何意见和建议?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分享真知灼见、贡献您的智慧:

(记者 郑延、杨婧 通讯员 李瑜、陈政宇、何坤)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