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市委全会精神 建设清洁能源之都③ | “煤乡”变“光谷”

2021-08-03 09:38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王思卓(实习)  审核:廖全

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强调

要加快建设

“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

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

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

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

编者按

从三峡工程所在地到世界水电之都,再到清洁能源之都,宜昌澎湃前行。天赋宜昌好山好水好“风”“光”,水电、风电、光伏……宜昌清洁能源的受益人群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江两岸、主城引领、产业兴旺、功能强大、人气鼎盛”的滨江宜业宜居宜游之城,奋力实现六大目标定位。这其中,建设清洁能源之都成为宜昌第二大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精神,本报开设《建设清洁能源之都》专刊,今天推出第三期专题报道,为宜昌追梦清洁能源之都搭建交流平台,传递发展信息,凝聚共识合力。宜昌发布、三峡云APP、三峡宜昌网、三峡商报同步报道。

当阳城区。周星亮 摄

当阳,遍地是三国故事。如今,云长、翼德、孔明、子龙依然“率领”着军士,在当阳的丘陵间列阵。

当阳市庙前镇华直光伏电站控制室内,云长电站和翼德电站是一组,孔明电站和子龙电站是一组,通过架空线路,电流分别送往华强变电站和华强凤凰山变电站。

装机容量均为20兆瓦4位“三国名将”,组合成了宜昌最大的光伏电站——当阳市华直光伏电站。据介绍,当地正在庙前镇规划建设2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曾经的“煤乡”庙前镇即将成为宜昌的“光谷”。在政策机遇期和双碳目标的倒逼之下,光伏发电布局正在迎来高潮。

当阳庙前光伏电站场景。张朋 摄

6分钟4千度累计发电近3亿度

7月26日,少云、阳光炙热。

沿348国道进入庙前镇烟集村,路边的丘陵间,蓝色光伏面板一片连着一片,颇为壮观。

“光伏面板就喜欢这样的天气。”当阳市华直光伏电站运维站长左小华说。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面板上,光生伏特效应慢慢积累,一旦达到面板发电的启动值,电流就产生了。

在电站控制室内,左小华详细介绍了电站的运行情况。华直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0兆瓦,分为4个大区,4个大区就是4个电站,分别命名为云长、翼德、孔明、子龙。云长和翼德并联,孔明和子龙并联,分别输送到不同的变电站。

每一块光伏面板长165厘米,宽99厘米。2400亩的范围内安装了33万多块这样的光伏面板,22块一组,总计16000组。

因区域内面板组数不同,4个电站功率各异。云长和翼德线功率稍大。截至中午12时27分,云长和翼德线当天输出12.9万千瓦时,孔明和子龙线当天输出10万千瓦时。当天的天气很适合光伏发电,截止12时33分,云长和翼德线数字增长为13.1万千瓦时,孔明和子龙线数字增长成10.2万千瓦时。6分钟发电量增加4千度。

从2017年12月28日首批机组发电以来,边发电边建设,2018年底实现了全部机组的正常发电。截至2021年7月5日,总发电量29535万度。

接着,我们来到了电站附近的光伏面板安装区。这里光伏面板安装的高度都在人身高之上,从面板下穿行基本无障碍。左小华说,整个项目面板安装高度最低2.2米(坡顶处),最高5米,平均高度3米。光伏面板都是固定角度安装,20度,偏差1度左右。

记者此前探访过宜昌多地的光伏电站,太阳能光伏板一般距地面0.5米,这里为什么要留下3米的高度?原来华直光伏电站是一座“农光互补”电站,抬高后的面板下可种植农作物的选择更多。电站将面板下的土地又流转给专业的农业开发公司,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发电、种植、旅游“一地三用、一光三照”。为了整体抬高光伏面板,项目多投入8000多万元。

抢抓政策机遇期资源优势变发展优势

采访中,华直光伏电站和湖北华强化工集团的名字时刻联系在一起。两者是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华直光伏电站的电不上网,直供华强化工。

华强化工是当阳市龙头企业,正在冲刺百亿目标。同时,作为化工企业的华强也是一家需要大量能源支持的企业。随着产能的扩大,华强每年需要的电能超过了6亿度。

据湖北日报报道,2015年初,华强化工谋划了80万吨硝硫基复合肥项目和50兆瓦热电联产项目。但当阳的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已达标,不能再上新项目。这两个项目一度停滞。最后在当阳市委和宜昌市环保部门的支持下,华强化工进行了排污权交易,新项目得以上马。

当阳乡村。周星亮 摄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放开光伏发电企业自发自用的相关限制。寻找清洁能源,为企业未来争取空间,华直光伏项目就是华强化工能源供给转型的第一步。

庙前镇是当阳光能资源较为突出的区域。据统计,华直光伏项目区域内2020年全年可利用小时数为1199小时。这在湖北来说,属于较为靠前的数据。

华直光伏项目建设速度非常快,2017年签约,当年首台机组发电。当阳市华直光伏电站设计年限为25年,每年发电量可稳定在9300万度左右。以供电标煤耗320克/千瓦时计算,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26万吨。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开市。根据7月26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54.46元/吨计算,7.26万吨二氧化碳为企业节约395万元的碳排放成本。

碳排放将是众多工业企业,特别是高能耗企业,上新项目扩大产能必须面对的门槛。以华强化工为例,2019年企业就购买了300多万元的碳指标。

华强化工也一直积极节能减排。华强化工集团能源计量管理部负责人介绍,华强化工在国内首创原料煤由煤球改烧煤棒,后又改烧更加环保的小籽煤,实现热能有效转换,受到业界普遍推崇。投资3.3亿元对78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改造,完善了229台环保设施。

光伏发电迎来高潮“指标”是决定性因素

光伏发电和所在地的社会发展、产业布局紧密关联,种类多样:有助力精准扶贫的扶贫电站,如兴山魏家山光伏电站;有农业种植结合的农光互补光伏电站,如当阳市华直光伏电站;还有建立在水面上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如江陵县三湖光伏电站。三湖光伏电站是湖北最大的已建成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装机容量100兆瓦。枝江、宜都等地也有小规模的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据测算,企业年排放1吨二氧化碳,需要安装1.1千瓦以上光伏电站才能实现碳中和。在双碳目标的倒逼下,在自发自用政策放开后,光伏电站迎来了一波新的发展高潮。

以当阳为例,2021年2月26日,宜昌市2月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举行,当阳市政府签订了50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投资额25亿元。新建5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站,投产后可年发电4.7亿度。

当阳庙前镇烟集村光伏面板。刘曙松 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发电项目的落地,无论是风电还是光伏,在投资方和当地政府的合作之外,都面临着“电力指标”的问题。“指标”能否解决(批复)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开工、完全建成、如期并网的关键。

不管如何,作为清洁能源的新宠(相比水电而言),和风力发电相比,光伏发电在建设难度、投资规模、运行成本以及普适性方面都具有优势。据市能源办统计,截至2020年,宜昌累计建成光伏电站422个,总装机32.42万千瓦,发电量3.04亿千瓦时。建成各类光伏扶贫项目304个,总装机9.4828万千瓦,每年实现发电收益超过亿元,带动221个贫困村、24380户贫困户脱贫。

我为建设清洁能源之都献计

宜昌应抢抓充电桩产业机遇

“清洁能源之都”,是从水电之都升华而来。这一改变,不仅仅只是清洁能源结构的丰富,更应该是宜昌深度进军清洁能源产业链的决心和目标的体现。

清洁能源的生产、储存、运输以及应用,都可以视为清洁能源产业链的一部分。广义上来讲,新能源汽车是清洁能源应用领域最为广泛的群体,对充电桩有着巨大的需求。同时,充电桩产业的发展高度,也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不久前,《关于进一步提升充换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快推进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建设安装。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近13万家充电桩相关企业,集中在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

当前发展充电桩产业,宜昌有三大有利因素:一是产业已经起步。特锐德,世界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目前,宜昌生产研发基地就在西陵区;二是三峡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宜昌产学研基础省内来看不低;三是宜昌电力储备充足,足够支撑充电桩产业乃至储能行业的发展。

充电桩的研发和应用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从充电用电角度看,据公开的资料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充电桩市场规模由351.5亿元增长到843.4亿元,三年增长2.4倍。产业一片蓝海,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相关产业规模化布局滞后。

笔者建议,宜昌着力支持宜昌新能源汽车充电产业链发展,建立新能源充电产业工业园,依托特锐德和三峡大学,扩大智能充电桩产业规模集群和创建省级充电桩研发实验室,积极发展汽车电池产业融入汽车换电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力争发展成长为千亿产业,利用宜昌区位优势实现产品辐射中西部地区。

无独有偶,笔者还发现,新闻披露充电桩的建设和运营仍保持较高的集中度。其中国家电网建设42304个,占比61%、特锐德建设97559个,占比29%、万帮新能源建设28521个,占比8%、中国普天建设14660个,占比2%。

但同时不得不注意的是,充电桩行业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充电电流由10安培至100安培不等,充电电压交流从220V到380V,直流从300V到将来的1000V,对充电桩大功率充电模块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较高;电动车采用的锂离子电池对过充过放要求严格,充电装置需要配备高精度监控系统。

除了研发和生产,笔者建议宜昌应大力利用清洁能源优势,积极争取特锐德、国家电网等头部企业落子宜昌建立区域性充电桩运营总部,近期辐射“宜荆荆恩”城市群,远期辐射渝东鄂西的运营总部。同时积极争取头部企业和本地企业合作成立本土充电桩运营企业,进一步扩大宜昌产业能级。

衷心希望宜昌能够借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契机,让“水电之都”早日转化为“清洁能源之都”!(破晓)

一起来看看

“他山石”

利川打造华中清洁能源示范基地

近日,利川市与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深圳)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湖北分公司)签订《利川市清洁能源基地投资开发框架协议》,共同打造华中地区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拟新增大屋基、兴隆、白羊塘、太平4个风电项目。

中广核湖北分公司自2011年入驻利川拓展清洁能源产业以来成效显著。下一步,中广核湖北分公司将以打造利川清洁能源基地为抓手,在风电、天然气等领域与利川建立长期合作共赢关系,全面推进双方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合作质效,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利川市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协议,双方将按照“4311”项目计划建设利川市清洁能源基地,即新建利川大屋基、兴隆、白羊塘、太平4个风电项目;扩建柏杨坝、寒池、元堡3个风电项目;建设1座燃气调峰电站项目;建设1个中广核利川区域运维科创基地。届时,中广核湖北分公司在利川市的总装机容量将超85万千瓦,年上网电量将达到17亿千瓦时。

立足新定位

我们这样干

秭归LNG码头工程加快推进

长江干线中上游首个LNG加注码头助力长江船舶使用清洁能源

7月27日,秭归县水运应用LNG项目码头工程(以下简称“秭归LNG码头工程”)正在抢抓低水位期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截至目前,项目水工工程、陆域工程形象进度分别完成工程量的50%和70%。趸船建造完成总体进度的50%,预计9月20日交付到港。

秭归LNG码头工程是交通运输部水运行业应用液化天然气试点示范项目,也是长江干线中上游地区首个LNG加注码头。该项目建设地点在秭归县归州镇屈原庙村,位于长江北岸,距离三峡大坝约36公里处,利用岸线176米。

该项目主要建设7000吨级浮式LNG加注泊位一座,陆域建设3台150立方立式LNG储罐及相应的工艺设备,配套建设供电、给排水、消防、环保、安全等设施。

根据我省“气化长江”工程规划,将在长江沿线合理布局LNG接卸及加注站,并推动船舶发动机燃料“油改气”,构建长江绿色航运通道。“气化长江”是指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将原来以柴油、重油为主要燃料的长江内河船舶,改造为以LNG和柴油双燃料,并逐步替代为纯LNG动力燃料的“油改气”工程。

秭归LNG码头工程,从项目核准到开工建设,仅用时46天。市交通运输部门全流程指导、全方位协调、全周期服务,专人服务、纾困解难,以优质高效营商服务,推动项目快速落地。

中伏能源与当阳签署合作协议

打造华中最大光伏制造产业基地

7月15日,当阳市长三角区域招商引资专题推介会召开。当阳市人民政府与中伏能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关于投资新能源光伏产业基地的合作框架协议。本次现场签约共5个项目,总投资64.7亿元,项目内容涉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中伏能源总经理吴亚伦表示,公司自2017年在当阳市运营光伏电站以来,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项目选址到建设运营,当地政府始终坚持“重商、引商、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工作理念,不仅为企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还打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基于双方坚实的合作基础,此次与当地政府再度携手,联合同属长三角的大型制造业集团江苏中清国投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超60亿元打造以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为主的生产基地。项目投产后,将有望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光伏制造产业基地。

本次合作将强化中伏能源和江苏中清集团在长江中上游产业布局,打开新市场。同时助力当阳市完成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早日实现碳达峰,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当阳市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绿色清洁能源制造产业和电源产业基地。

据介绍,在2020年4月的宜昌市“云招商”签约活动中,当阳与中伏能源科技集团签订200兆瓦庙前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总投资10亿元,新建庙前2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项目将农业、休闲旅游与光伏发电相结合,打造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五峰加速推进地热资源勘查工程

7月28日,记者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五峰首个地热资源勘查工程——五峰渔洋关镇地下热水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开工以来,正在加班加点向深钻探,预计一个月后钻探至抽水测试深度。

“为了抢抓项目进度,我们当前是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不间断钻探,预计再用1个月即可钻探至1250米的预计抽水深度,并在这个深度测试水量、水温等指标。”7月28日,五峰渔洋关镇地下热水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钻井班长陈金东介绍。

记者了解到,项目自今年5月启动以来,当前的钻探深度已达901米,相当于向地下钻探了300层楼的高度,钻井每2小时向下钻探3米并接续新钻管,更换钻头需要每18米一段从地下抽出钻管,一天一夜才能完成钻头更换。

据了解,该项目由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与五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申报,项目从2020年9月开始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及物探工作,对渔洋关镇曹家坪一带21.6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今年3月,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出台,在经过行业专家对报告的评审和实地踏勘后,最终决定开启地热钻探工作。

根据论证报告,在项目的钻井施工完成后,预期可获取温度大于40摄氏度、水量达到500方每天的地下热水资源。届时有望打造温泉旅游产品,进一步助推五峰旅游业由“观光式”向“休闲养生式”转型升级。

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副大队长聂开红表示,如果有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亮点。搞温泉、建宾馆、搞特色农业养殖,还有城区内供暖,都可以利用地下热水资源。

(记者 万龙云 通讯员 胡志、周洵、石进、王银环)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