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光灯影里的宜昌年

2023-02-13 11:4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肖雨琴  审核:熊鹏

中国年,始终离不开灯与火的映照。

从诞生之时的“鞭炮齐响、烟花满天”,到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爆竹声声”“九陌灯影”“家火烛光”,中华文明滋养的元日,总有绚丽的花灯、璀璨的烟火相伴。

古人过年离不开灯火,现代人亦然。

腊八之后,宜昌城里,香囊灯笼高挂云集路旁,兔子创意景观遍布街巷……灯火的演绎,让宜昌年“香”味“兔”韵十足。

除夕前夜,“点亮滨江 喜游宜昌”灯会拉开帷幕,万盏国潮花灯,让本就沉醉在城市霓虹中的滨江长廊,一时间“灯树千光照”“繁光远缀天”。这般“花市灯如昼”,自然引得无数市民、游客“相约黄昏后”,纷纷扶老携幼,陶醉在繁光灯影里。

元宵当晚,宜昌市“憧憬2023”焰火闹元宵活动启动,近两万发礼花弹接续腾空,让峡江的夜空“接汉疑星落”“火树银花合”,把“碧玉”妆成的秀美长江映照得五彩斑斓。面对此景,谁家能闲座,何处不来看?只怕“一时天上”都要“著词声”。

灯火辉映间,俗语“三十的火,十五的灯”,也无声地掉了个个儿,变成“三十的灯,十五的火”。但当人们只关注“观灯了么,赏焰了没?”孰该“灯”、孰应“火”便显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万人空巷、人头攒动的节日盛景,昭示着这抹火光灯影,已然再次唤起了泱泱大国里一城百姓向着春天迈进的激情,映照着五千年中华文明从峡江之畔蹚过的印记,点亮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宜昌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梦想。

腾空的礼花

绽放着伟大时代给予的幸福荣光

正月十五晚,春潮下的长江宜昌段,江潮连着人潮。

顺长江而下,黄柏河心、西坝岛头、胭脂坝上,还有公园里、工地处,各地腾空的花焰,把一江清水染得忽红忽绿,潋滟动人,也让披着青绿薄纱的山、嵌着五彩霓虹的城,沉醉在火光里。

胭脂坝观焰点。

尽管与火光的迅即相比,震天的巨响总是姗姗来迟,却带着雄浑与震撼,回响在城市夜空,犹如滚滚春雷。

长江两岸、线上线下,400万人凝望夜空。

宝塔河江段的堤岸上,7岁的聂瑜涵捂着双耳,怯怯地把埋在妈妈怀里的头探出来,任花焰在如水的双眸里绽放。

“那是年的声音!”孩童的世界里,年是有声的,就应鞭炮声此起彼伏。为何?她说她背的《元日》中写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所以即使害怕声响,也要捂耳看。

“三年了,从未这么轻松、这么从容。”女儿虽惧却喜的模样,让李淑敏对自己的决定多了几分欣慰。一直在深圳工作的她前两年过年一直没回家,今年回宜过年,索性把归期定到了正月十六,为这个团圆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正说着,头顶传来“嗡嗡嗡”的声音。

抬头仰望,一台无人机正低空盘旋。趁着大家齐齐注视,无人机“飞手”刘华以焰火为背景,定格了李淑敏一家的欢聚时刻。

对于热爱摄影的刘华来说,拍下秀美的城市风光,本就是件极其美好的事情,更何况灯火中的宜昌城,一年能得几回见?自然要备足电、用足功,用镜头定格尽可能多的美好。

拍过无数瞬间、无数面孔,刘华总觉得今年赏焰火的人群有些不一样。他把这份“不一样”解读为更加满足、更加幸福,来自于人民内心的信任,信任所处的时代,信任正在前行的道路,信任即使面对艰难险阻,国家依然可以带领大家走向幸福。

“来,我们几个姐妹也拍一张!”一旁的欢笑声里,67岁的高爱英和好友摆好了造型,要把这幸福一瞬变为永恒。

细问得知,她曾在2020年感染新冠病毒。只不过三年前的未知与恐惧,已被如今互问是否“阳过”“阳康”的坦然与乐观取代,高爱英感受到:“疫情让我们更加敬畏生命,更加珍惜所生活的国度、所处的时代。”

“你那儿咋样?人多不?”不远处,独自前来赏焰的张风林被满眼的焰火所吸引,忍不住同电话那头的好友李涛分享起来。

李涛是一名“80后”创业者。这几年没少缺席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他,报名了焰火晚会志愿服务活动,驻守在黄柏河畔。看着焰火现场的那些笑靥,他说他看到了久违的快乐。

他忍不住打开相机,把欢乐时刻分享给亲朋好友。

略略看了看李涛传来的图片、视频,张风林回了句:“也好看,辛苦了!”便打开了手机直播,想看看更多的精彩。

直播画面里,正播放着镇江阁江段的焰火场景,只见挤满江堤的人群踮着脚,手举高,拿着手机齐拍照。

如此欢畅的景象,让作为医务工作者的刘宇华感慨万千。凝望着绽放的礼花,他说:“今年的年一定会成为每个宜昌人的珍贵记忆,那是大家用1000多个日夜团结奋斗换来的!”

此时,人群里传来英文交流的声音。循声望去,来自孟加拉国的大卫正与好友分享着观焰体会。正在三峡大学主修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他,已在宜昌生活多年。透过这座城市,他看到了中国智慧,点赞中国人“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并用不太流畅的中文说道:“团结、乐观、自信,这就是中国人!”

说毕,密集的焰火升空,持续了23分钟的焰火表演结束,聚在江畔的人群缓缓散开。他们坚信“烟花虽易冷,幸福永长存”,所以一路欢笑着、议论着、希冀着,祈盼又一年的幸福荣光。

江畔的灯宴

折射着文化自信滋养的地域风情

除夕前夜,“点亮滨江 喜游宜昌”灯会在和平公园启动。

连续十多天,璀璨星空走廊、发光路引、灯笼、球形灯等形式各异的灯组沿江铺开,点亮走向春天的夜,装点涌动春意的城,引得八方来客相聚游园,共赴灯光盛宴。

最热闹处莫过于“昭君”灯组。早在布景时,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王昭君”便已在网上走红。当面纱揭开,身披红斗篷、怀抱琵琶的“昭君”被正式点亮,怎会不引人与她同框?

于是,各个年龄段的“昭君”,穿行在游园的人群中。

一米来高的李环瑜身着汉服,不顾妈妈郭霖在后面追赶,尽情在人群中穿梭,兴致起时,还要就着音乐翩翩起舞。

好不容易静下来,又被一旁的卡通“昭君”吸引,于是蹲在草地上,专注地看图、识字。那身装扮,吸引了同着汉服的6岁小朋友裴静文的加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渐渐熟络起来。

“这就是汉文化的魅力所在!”看到女儿“以衣会友”“以文交友”,吴婧宁说,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正是昭君文化的融入,让灯会更具“国潮风”、年节更具“文化范”。

与孩童的简单纯粹相比,成年人眼中的和美显得更加深沉。

人群中,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向晓琳与同事们一起,在灯会中尝鲜穿上汉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格外亮眼。

见惯了矛盾纠纷的她,每天都在为“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努力。于是,崇和、崇善的她和同事们扮起了“昭君”。

“恭喜你们啊,修成正果了!”路旁传来另一位“昭君”的声音。她就是郑薇,正和19岁的女儿一起游园,看到邻居小伙正牵着爱人的手逛灯会,便主动打起了招呼,连连道喜。

原来,郑薇是一名公益红娘,此前,在她牵线搭桥下,邻居小伙结识了来自枝江的女友,结束了单身生活。如今见二人已步入婚姻殿堂,郑薇直言她这个“昭君”扮得值,还要扮下去。

逆着人潮上行,只见灯影里,在一片碧蓝的江水中,乘着一叶扁舟的屈原正执笔抒意。一旁,“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中脍炙人口的经典诗句,引得路人诵读。

“还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驻足的人群中,正在读一年级的殷琳熹在妈妈邹丽虹的引导下,最终想起了在学校里背下的诗,一脸懵懂地品味起来。

而见到灯影中的屈原借毛笔定“形”,少了刻板印象中的忧愤,多了灯影映照下的豪情,邹丽虹也颇有感触:“屈原就该是这样,爱国、为民、求索、奋进,给人以力量。”

“好!”伴着喝彩声,川剧变脸表演者王迪穿着一身红色戏服,时而变脸,时而喷火,把观看的人群照得火红。

“看到火,人们就会想到红红火火,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他透露了自己编排的精心:对传统变脸表演进行了改变,选择了孙悟空、关公、杨子荣等能串联古今的12个人物脸谱。

灯会点亮首夜,他先后表演了4场。见每场表演都能吸引观众聚拢过来,为他鼓掌喝彩,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随着表演结束,热闹“走”进了夷陵长江大桥下的文创市集。

剪纸、皮雕、糖人、书法等特色民俗摊位,把年节氛围烘托得愈加热烈。引人最多的,是24岁的胡惠怡所摆的摊位。

“准备了半个月,总算成行了!”她一边展示着自己手工拼接的折纸灯笼,一边讲述着此前对这次摆摊的期待。眼看自带的100多个灯笼售卖而空,首次摆摊的她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但这种成就感,不在于通过摆摊赚了多少钱,而是来自油然而生的文化自信。正在山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她,所学的是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她说,从一个灯会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也看到了自己所学专业的美好未来。

街巷的光影

渲染着典范城市特有的“香”味“兔”韵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初八,云集路上散学归来的刘锡然一路蹦蹦跳跳,哼唱着刚学的童谣。

儿童的欢快哼唱,拉开了中国年的序幕。从那天起,宜昌城里,大小不一的灯笼挂满树梢、街巷,渲染着满城的喜庆。

“宜昌的灯火是‘香’的。”近几年,从事销售工作的李兆星没少往外地跑,他直言:“品过无数灯火,最爱宜昌味道。”

有此感慨,是因为他看到了云集路上的精巧:2000多盏香囊灯笼“长”在了行道树的枝叶间,弥漫着中国式浪漫。

漫步道路,形似粽子的灯笼缓缓后移,有黄有蓝,有橙有绿,华而不侈,朴而不俗。细细端详,灯芯散发的微光,衬得灯笼罩上的兰花、桂花、扶桑、杜若等手绘图画美轮美奂。

香囊街人气旺。

“百看不厌!”小商户翟伊凡和郑志彪是老云集人,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居住在附近,对云集路感情很深。

在翟伊凡看来,香囊灯笼不仅让云集路“香”了起来,也给予了这座城市别样的韵味。她直言:“这个年都过得更‘香’了。”

为啥?“环境好啊,哈哈哈……”见证了宜昌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跨越的翟伊凡,从一条路的灯影里,看到了一座城的梦想。她说:“其他城市有的设施,宜昌也渐渐有了,能不‘香’吗!”

“只有身体好,才配得上这越来越‘香’的生活。”她细数着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美好,表示每天都会准点去夷陵广场打太极拳,并打趣道:“练就一副好身体也是在给国家做贡献。”

香囊灯笼的光,不仅“香”了路人,也“彩”了车流。

出租车司机李文杰是云集路的常客。尽管来去匆匆,但每次驾车路过,他都要多看几眼,并向乘客推介。他说:“这条五彩的路就像我们的生活,一切都正在朝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李文杰是山东人,7岁那年,跟随参与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宜昌定居。这个春节,他依然忙碌。但看到有更多的外地游客选择来宜过年,他感受到了这里持续升腾的烟火气。

而这股烟火气,除了“香”,还有啥?

既是兔年,年节的灯火又怎会少了“兔味”?今年春节,宜昌共制作了10个造型各异的兔子创意景观,分布在城市的街角,让浪漫的“宜昌年”别具风味。

趁着夜幕降临,长江南岸的卷桥河湿地公园玩起了“变装秀”,褪去日光“浸染”的绿意,换上灯光渲染的“彩妆”。

灯影里,一只仰卧大地的“自在兔”遥望苍穹,好不自在,吸引了在外地读书的大四学生李杨文姝前去打卡。

她从这只惬意的“自在兔”身上,看到了生意盎然、朝气蓬勃的气质,看到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年轻人就该像动如脱兔般奋跃而上、飞速奔跑。”她说,“春节期间,我确定了硕士研究生报考的学校,我要拼尽全力。”

把画面切换至江北滨江公园江豚广场处,光影打在龙门架上,一只粉色“兔子”牵着蓝色“江豚”,演绎陆与河的对话。

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灯火,打在这只“陪伴兔”上的白光,简单、干净、明亮,没有掺杂其他色彩。“这就是陪伴,看似平淡,却最明亮、最耀眼!”元宵当晚,看过了焰火表演后,来自济南的王欣怡特地重游了这处已打卡多次的公园,感触很深。

“择一城终老,过‘兔味’春节,听‘土味’情话。”配上“兔”“豚”牵手的照片,王欣怡在朋友圈写下感悟。由此,城与人的陪伴、人与人的相伴,成为这座城市、那抹灯影最深情的告白。

伴着元宵焰火的散去,“六街儿童闹灯火”的喧闹已渐行渐远,满是“香”味“兔”韵的宜昌年也画上了句号。但年节的繁光灯影,却映进了人们的心里,似曙光,似朝阳,似希望,指引着满城的人儿行进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新征程上。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雷鹏程 谭强明

本版图片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黄翔,通讯员宋金戈、颜志强、夏靓摄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