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昂龙头,让城区一核更“硬核” ——市政协建议案建言发挥宜昌高新区龙头作用推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01-17 09:13  编辑:刘晋辛  审核:刘小凡

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关于发挥高新区龙头作用推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案》)获得通过,引发与会人员关注热议。

《建议案》背后,凝结着政协委员的集体智慧,展现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缘起

时光飞逝,建区30年的宜昌高新区早现“而立”风采:昔日荒野蝶变成高端产业之城、科技创新之城、人才集聚之城。

对这片发展热土,市政协和各级政协委员长期关注。他们看到,和所有在改革试验田中摸索前行的高新区一样,宜昌高新区也面临成长烦恼:与省内外先进高新区相比,尚存在综合实力不强、产业规模偏小、辐射带动力不足等差距。

在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朱家法看来,宜昌高新区要走得更高更新更远,必须加大力度升级发展。

令他备受鼓舞的是,党委政府的顶层谋划,也早已锚定于此。

2020年末,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宜昌高新区优势,加快“双核驱动”,提升城区“一核”龙头地位。

市委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的履职就跟进到哪里。

在市政协主席会议的安排下,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与宜昌高新区管委会合作,围绕“发挥高新区龙头作用,推动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课题进行多次调研论证和交流座谈,最终形成这份汇聚集体智慧的《建议案》。

“《建议案》聚焦较为突出的、现实的、容易破解的具体问题,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意见建议,将为充分释放宜昌高新区龙头带动作用,激活城区经济发展动能助一臂之力。”朱家法说。

对策

市委“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近三年,宜昌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迎来快速增长期。

然而,由于开发范围分布碎片化,涉及多辖区,管理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其体质机制和空间布局虽经历多次调整,仍有不尽完善之处,致使发展与预期目标仍存一定差距。

“要素保障滞后,建设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带来自身发展不够,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不足。”1月15日,市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建议案》作为首个口头发言主题,指出了制约发挥宜昌高新“龙头”带动作用的短板所在。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把推动宜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通盘谋划,《建议案》一一提出破解之策:

完善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全市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和年度指标向宜昌高新区倾斜,配套解决交通、供电、供热等问题,是以增强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扩大有效投资,扎稳“定海神针”。支持宜昌高新区组建新的区级国有独资平台公司开展投融资,代建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是以增强园区投融资能力。

理顺管理体制,优化营商环境。从合理落实行政级别、成立集采机构、下放执法事项等方面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是以激发园区市场主体活力。

一条条建议对策,凝聚智慧、直指关键、精准发力。

展望

城市发展,需谋定而后动。

身处新的时代坐标,宜昌高新区如何锚定目标展作为?

先看这份成绩单。近年来,宜昌高新区大力推进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出台一揽子配套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各类创新创业资源和政策试点聚集倾斜,基地发展活力迸发。

目前,这里已搭建各类产学研融合创新创业平台85个,初步形成了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格局。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名单中,宜昌高新区位居“融通创新方向”之列。

那么,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做强产业底盘是核心。《建议案》提出,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加快培育壮大生物医药及食品、高端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促进产业链条联动,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优化创业生态是关键。《建议案》建议,建立“雏鹰—瞪羚—独角兽”梯度培养机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具有国内外行业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企业,助推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培育,挺起高质量发展脊梁。

搭建平台是基础。《建议案》认为,要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资源集聚。

“《建议案》坚持问题导向,提出的意见好、举措新、建议实,我们将充分吸纳到谋划宜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参会的相关市直部门负责人表示,结合《建议案》,将着力为宜昌高新区发展提供政策扶持、金融支撑、人才赋能、专业服务等全方位服务和支持。(三峡日报记者 王莹 雷春桃)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