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独特优势 着力做优主城

2022-09-19 07:1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熊鹏  审核:闵娜

9月16日,市委七届三次全会召开,正式确定了到2035年基本建成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时间表、路线图。

这是经历近2个月时间打磨才得出的行动方案,凝聚了全市上下的智慧,足见其对宜昌未来发展的影响。

在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重要着力点中,“做优主城”排在首位。那么,未来城市将如何建设?

记者进行了解读。

保存城市风貌

全会提出,城市建设较好地尊崇了自然基底和山形水势,“一半山水一半城”的风貌保存较好,这是建设典范城市的基础所在。

这个基础有多牢?跨越了1200多年的三人、三诗品起。

公元724年左右,李白离别家乡,轻舟东下,在今天的宜都荆门山,作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千古绝唱。

300多年后,欧阳修来到宜昌,看到临下牢溪口的山峰上,有一座以方便船夫和商旅休憩而建设的亭阁,名曰“至喜亭”。他突来兴致,作《峡州至喜亭记》,描绘宜昌“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

又过了900多年,一代文学巨匠郭沫若再游西陵峡,作《过西陵峡》一诗,描绘了西陵峡壮美的风光。这其中,“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被后人引用最甚、最广。

这些穿越了浩瀚的历史烟尘,伴着历史长河水涨水落、潮起潮伏,依旧时常被引用的诗赋,展现出强大的穿透力。

把时空压缩,这三首诗,清晰描绘了宜昌山、水、城的独特。

翻开地图:李白在宜都荆门山看到的,是宜昌城区最东边的景致;欧阳修站在“至喜亭”上远眺的风光,位于宜昌城区最西边;郭沫若能看到“大城浮”,可理解为处在李白和欧阳修描绘的山水中间。

把诗中意象具象化,再回到全会指出的“较好保存了‘一半山水一半城’风貌”,就能理解它的难得。

这些相隔千年的诗词对话,从自然和文化的维度,回答了为啥建典范城市,宜昌优势独特。

提升城市功能

无论哪个时代的诗人,见到宜昌都会文思泉涌,要真正“做优主城”,不妨继续从他们的诗句中找寻一些灵感。

把李白在城东看到的“山”“尽”、欧阳修在城西看到的“水”“夷”、郭沫若在他俩中间看到的“城”“浮”,绘到一张图里,在我们眼中呈现的,一定是一幅由西部山区、东部平原、中部城市组成的画卷。

这给予城市建设的启示:要注重山水、注重地貌特征。要让这幅画卷的独特魅力保持,还要注重保护,别去破坏。

这些“注重”,已成为全会确定的“做优主城”路径。

首先,要尊崇自然基底,坚持以水润城,保护周边山体,建设城市公园、郊野公园、社区公园,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四季见彩”。

其次,要优化功能布局,坚持“西部生态、中部生活、东部生产”的功能侧重,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

这一思路下,主城与其下游20至30公里处的东部未来城,以及宜都、枝江、当阳,就构成了“1个主城、1个新城、3个副城”的空间格局。

再加上高铁新城、宜昌科教城、西坝岛、平湖半岛、平湖港湾等重点功能区的建设,必将推动宜昌的城市功能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再次,要制定城建铁律,按照“北岸控密度、南岸控高度、滨江控宽度”的建设标准,做好主城滨江地区风貌管控。

沿着确定的路径,未来的“主城”有多优,给全社会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激发城市活力

有了前述的举措,“做优主城”似乎已够了。但从三位诗人本身来分析,就知道要让城市走得更远,还缺内容。

李白途经宜昌作诗时,还只有24岁左右。欧阳修在宜昌作《至喜亭记》时30岁。尽管郭沫若发出“大城浮”感慨时已69岁,但他在诗中明确掺杂着他21岁时的记忆。

由此可见,三人那些被世人广为传诵的名篇,都与“青年时期”和“青年记忆”有关。

“做优主城”,是不是要体现“青年”属性?全会的回答是明确的,提出了“建设青年友好活力之城”。

去年以来,宜昌提出为青年人筑城。从社会关注情况来看,教育和医疗,是青年人最为关注的城市功能。

所以这两项内容,是全会所要强化的重点。

在教育方面,全会明确,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一体化规划建设,打造“全生命周期”教育服务体系。

在医疗方面,这次全会提出,在做强宜昌三峡中心人民医院的同时,争取知名医疗机构高位嫁接到宜昌,打造区域医疗中心。

随着功能的完善,这座轻轻安放在山水之间的城市,将成为青年人情感依恋之地、夙愿以偿之地、生命托付之地。

如此,到了2035年,也许会有更多新的“李白”“欧阳修”“郭沫若”,会因典范城的独特而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雷鹏程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