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新政加速释放“虹吸效应”——超七成非宜昌籍各类人才首选宜昌探访

2022-09-08 06:55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肖雨琴  审核:熊鹏

城市发展,人才为先。

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宜昌新引进各类人才38625人,其中籍贯为宜昌的有10028人,占比25.96%;宜昌籍贯以外的共有28597人,占比达到74.04%。宜昌为什么有着强劲的人才“虹吸效应”?周边市州甚至是省外人才为什么会首选宜昌?

打造“强磁场”

在用脚投票的当下,人才纷纷选择来到宜昌,离不开宜昌各项实实在在的政策。

去年11月,宜昌发布“1+4”人才政策,计划5年综合投入超过70亿元,打造区域性人才发展高地。其中,包括为首次来宜就业的专科及以上人才提供租房补贴、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以及生活补贴等常规政策。此外,还有设立创新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吸引人才参与城市场景打造等多项创新举措。

10个月过去,成效几何?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

在8月31日召开的全市人才引进工作推进工作会上,七一〇研究所、兴发集团等企业代表说得最多的就是:人好招了,数量多了,质量高了。今年七一〇研究所招聘博士数量较2021年增长了8倍,硕士人数更是翻番。这样的例子,不是少数,而是宜昌今年人才引进的普遍现象。

1-7月,城区共引进各类人才22240人。其中,博士引进118人,同比增长103.45%;硕士引进713人,同比增长118.71%。同时,年龄在40岁以下的数量占比达到83.16%。

从各项数据分析来看,在政策持续发力带动下,全市对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及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同时,宜昌加快人才政策更新步伐,当天会上一口气发布了将中职、技校毕业生纳入“1+4”政策保障、为大中专学生建立在宜就业住房储备金、为大学新生发放公交卡和旅游年卡等3项人才新政,为接下来的人才工作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政策红包。

激活“原动力”

发展空间和就业机会是城市吸引人才的首要前提。

2021年,宜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22亿元,同比增长16.8%,增速居全国百强城市GDP增速之首,今年上半年,宜昌GDP增速继续领跑全省,位居全省第一。

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GDP要力争突破8000亿元,为迈进万亿级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支持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宜昌还加快建设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现代特色农业等产业集群,同时,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引进培育力度,为人才就业创业提供了肥沃土壤。

为什么要选择宜昌?青年博士张闻告诉记者:“发展空间大,就业机会好,人才政策优,没有理由不选择宜昌。”去年底,张闻正在寻找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工作时,将目光投到了宜昌,因为宜昌化工产业基础雄厚,相关研发岗位很多。宜昌的“1+4”人才新政中,博士研究生不仅可以获得30万元的一次性生活补贴,还能享受10万元的购房补贴——诱人的岗位和政策,深深吸引了他。

像这样双向奔赴的故事,宜昌还有很多。

筑牢“硬支撑”

一座城市的跨越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变量。

引来人才,聚拢人才,用活人才,就会有“大裂变”“核聚变”效应。

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王立强调,要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让宜昌成为人才追梦筑梦圆梦的城市。“各部门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人才工作,像抓产业发展一样抓人才发展。”

今年,市委又先后3次召开专题研究会,部署推进人才工作,彰显了一以贯之的清醒、久久为功的定力。

举凡大事,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去年11月以来,全市上下以“1+4”人才政策出台和“330”人才日活动为两个标志性节点,持续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谋划、重大政策、重大举措,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围绕“5年内城区20万、县市区15万”目标任务,宜昌各县市区陆续出台人才政策、配套完善实施细则,形成了“1+4+N”的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工作提供了更强、更有力的政策保障。

针对青年人就业创业、住房安居、子女上学、医疗保健,以及出行、购物、休闲娱乐等最现实、最急迫的需求,宜昌铆足了劲,不断设计政策、丰富场景、构建平台,为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闭环服务,以期更好满足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

今年,宜昌还将加快建设引才聚才平台,实施“引才聚人九个专项行动”,为人才就业提供专项服务,加快促进人才人口向宜昌聚集。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谭强明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