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稻米香——记枝江市五家畈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邹宏芹

2022-08-27 07:2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罗丹燕  审核:熊鹏

立秋之后,稻子泛黄。风吹稻浪,渐闻米香。

8月23日,枝江市安福寺镇及周边的千里沃野上,“铁牛”正欢腾,稻谷丰收的季节到了。枝江市五家畈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邹宏芹,正带领着农机手们奋战在金色的稻田里。

桑树河村第一个不养耕牛的人

“嘁、嘁、嘁,嘴巴磨破几层皮,老牛不走干着急,一天才耕二亩一……”

邹宏芹对这个小时候听过的宣传农业机械化的“三句半”段子至今还记忆犹新,少年时代,邹宏芹看到人民币上的女拖拉机手,就对农业机械化心驰神往,暗下决心要开上拖拉机种地,让大人们从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

邹宏芹28岁就当上了组长,就是原来的生产队长。她与丈夫李成俊不谋而合,要改变传统以人力和畜力为主落后低效的耕作方式,做一名有技术的新型农民。

随着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各地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作业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开始从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进军,安福寺镇丘陵山区机械化开始提速,邹宏芹搭上了农机化推广的顺风车。

当年,邹宏芹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投资5万多元申请购买了大中型耕整机、插秧机和收割机,用于水稻耕、种、收作业,“铁牛”完全取代了耕牛,邹宏芹成了桑树河村第一个不养耕牛的人。

其他人开始效仿,桑树河村的农机具一下子多了起来。在邹宏芹夫妇的引领下,农机使用越来越广泛。农忙季节,除完成自家的生产任务后,还主动在村里或到邻村为别人耕作农田、收割稻谷,大家尝到了家门口赚钱的甜头。

从种到收实现全程机械化

7月中旬,烈日当空。

“趁着日头大,晒好土,为下一年育苗做准备。”合作社门口堆满了曝晒的育苗基土,邹宏芹抓起一把土,一边检查质量一边说。

稻田边,合作社飞防手罗文红手持操控终端,在操作界面上设置好参数后,六轴无人机起飞升空,并按照设置好的路线来回在田间穿梭施药喷洒。“要是稻田集中连片,一天完成个150亩也不成问题。”罗文红笑道。

2005年在桑树河村委会的支持下,11个农机专业户带机入社,枝江市五家畈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运作后,在种植上采取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作业及收费标准,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机械管理上采取统一供油供件、统一安排作业、统一维护检修,保证农时,保证作业标准和面积。

合作社库房里,自动育秧机、旋耕机、收割机、无人机等农机具一应俱全。“1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实现从育秧、插秧、飞防到收割全程机械化的一条龙服务,此外,我们的插秧机、无人机还用上了北斗导航系统,也向智能化迈出了一大步。”邹宏芹一脸自信。

如今邹宏芹率领的合作社已由当初的社员11人发展到近百人,农业机械资产从55万元到500万元,跨区域作业面积从零扩大到1.2万亩。2017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农机示范合作社”,2020年“省级平安农机示范社”。

致富不忘乡邻倾力回报乡亲

邹宏芹深知自己的成就离不开家乡这片土地,离不开广大纯朴的乡亲。无论是耕作、播种和收获,她所在的农机合作社坚守质量底线、价格公道、服务周到。

“几亩水田全部承包给合作社,每亩有五六百元收入;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一百多块工资,合作社代种后我们可以腾出时间做点别的事,农闲时我爱人还可以到安福寺工业园打工。”脱贫户李万胜满意地说。

2019年,邹宏芹流转农户耕地400多亩种水稻,为了鼓励粮食生产发展,枝江市政府对实际耕种者给予了每亩50元的粮食生产奖励。邹宏芹硬是分文未取,全部返还给了当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她的厚道让大家交口称赞。

现年65岁的李守信,亲人因故相继离去,生活孤苦。邹宏芹主动上门关心他的生活,把他安排到合作社打工。他每年上半年在合作社可以领到3万元工资,下半年跟随邹宏芹组团去柑橘加工企业打工可以挣1.5万元。7年时间,邹宏芹帮扶李守信获得了近30万元的收益。

据不完全统计,邹宏芹通过合作社就业提供就业岗位和组团去柑橘加工企业打工,累计帮助近200户周边群众走向致富之路,总计开展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达100万亩次。

除了种粮大户的身份外,田宏芹还连续三届当选安福寺镇人大代表,并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加快土地流转”“关爱农村困难群体”等多个建议。

傍晚时分,田间“铁牛”轰鸣依旧,邹宏芹和农机手们还继续奋战在希望的田野上。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刘卫东 廖蒙蒙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