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资监管触角向基层延伸

2023-12-14 11:04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审核:熊鹏

随着国资监管力度的加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已得到较好实现。但必须看到有的乡镇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监管乏力,国有资产成了单位和个人的“小家当”“自留地”,有的甚至成了滋生腐败的“小金库”。查找监管“空白地带”推进国资监管触角向基层延伸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须知国有资产是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资源,是公共所有的资产。因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无偿占用。当阳国资办将游离在单位和部门的国有资产按照“集中统一、规范管理、市场运营”的原则,对全市所管辖的1412处资产公开租赁,统一监管,近三年实现经营性收入3267万元,探索出不少成功经验。

其实,基层国资监管并不复杂,且大有潜力可挖,关键在于严把 “四关”。

严把资产清查关,摸清“家底”。乡镇企业通过多年的改革改制,兼并破产导致资产闲置或游离在外,成为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需要对其财务、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清查,解决有账无物、账外资产、账实不符等状况,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和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完善国有资产动态监管系统,强化动态管理。

严把“四个结合”关,盘活存量资产。即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与实物管理、资产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抓好资产配置预算审核、加强资产收益监管、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游离在外的经营门面纳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施 “阳光招租”,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租赁环境,确保在公开竞争中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严把权责统一关,让监管之责落到实处。“管投入的多,管收益的少、管审批的多,管监督的少、管使用的多,管保值增值的少”是监管不到位的乱象。很大程度上是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者,视使用权为所有权,在长期使用中据为己有,甚至随意处置国有资产。因此乡镇基层同样需要明晰产权,强化监管责任的落实,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严把集约经营关,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资产存量较大、管理较为分散的乡镇,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配置,盘活闲置资产,启动存量资产,堵塞管理上的漏洞,同时在区域范围内合理配置,整合调剂,既能让闲置国有资产盘活、盘优并发挥效益,又可压减财政支出,构筑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从而实现“三大转变”,即变所有权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变使用权由部门分享为政府掌控全民共享,变收支动态管理为预算管理,力求发挥国有资产最大效益。(当阳市国资办副主任 罗士军)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