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设计赋能 引领创新发展——宜荆荆都市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之三

2023-11-01 09:0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肖雯瑶  审核:熊鹏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要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一节中提出,重点推动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商务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多个重点行业提档加速,促进都市圈产业逐步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7年,都市圈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

宜荆荆恩四地因地制宜,依托特色产业优势,找准研发设计赋能的切入点,细化工作措施,提升专业研发服务,打造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把先进的设计融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推动研发设计业发展

提高研发服务水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继续把研发设计、创意设计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精细化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大力发展医药研发、试验设计、检验检测等领域专业研发服务。依托都市圈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等优势,打造一批专业化、开放性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鼓励产学研融合,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宜昌创建科技创新示范城市。

增强工业设计能力,促进制造业创新升级。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鼓励企业增加对工业设计研究开发的投入,培育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支持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需求的设计应用研究,促进工业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推动船舶、汽车、装备制造等行业建立创新产业联盟。支持都市圈重点打造精细化工、 绿色能源、水利水电工程等领域工程设计优势产业。到2027年,基本建成支撑都市圈产业发展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和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业体系。

——摘自《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

宜昌 搭建研发平台 链接创新资源

混合、灌装、冻干、包装……10月31日,宜昌人福冻干车间正在满负荷生产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仑。

瑞马是宜昌人福获批上市的第一个1类新药,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第一个获批上市的1类新药。此前,国内外临床广泛使用的镇静药物领域已将近30年无创新药上市。

图为宜昌人福研发实验室。宜昌人福药业 供图

“所以瑞马上市后,销量一路攀升”。宜昌人福产品研发中心主任廖宗权告诉记者,宜昌人福还借此申报了10项专利,掌握了一批1类新药工艺合成、质量检测标准、新剂型及组合物的核心技术,培养出一大批具备新药研发和临床申报经验的核心人才。

尝到了甜头,宜昌人福以宜昌市政府组建宜昌市仿制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为契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至少拿出销售收入的12%投入到研发领域。

今年3月,位于宜昌高新区的宜昌人福国际药物研究中心刚刚落成,廖宗权就马不停蹄地搬了进去,启动RFUS-144 注射液的临床研究。

RFUS-144 注射液是1类药,在国内属于空白,没有同类型产品上市。研发难度可想而知。

“公司对我们是有求必应。”廖宗权指了指刚上新不久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工作站,告诉记者,“这是国际最前沿的新药研发设计软件设备和系统,通过分子模拟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高了设计精度,缩短了研发周期。”

RFUS-144 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还没结束,8月,宜昌人福又收到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LL-50注射液《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这也是用于外科手术麻醉和急性疼痛控制的1类新药。”廖宗权表示,他们将尽快完成药物的临床研究,向相关部门提交上市申请,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

加速研发进程,宜昌人福还在武汉、美国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引进仿制药开发、分析检测、制剂研究等高端人才1164人;购置各类小试及检测设备8000余台(套)……目前,宜昌人福在研项目超过300项,其中1类新药23项、2类新药18项、3类新药58项。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获批品种28个。数量全省第一。

宜昌人福药业外景。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昌明 摄

近年来,宜昌以五大主导产业为主线,以建立新型研发平台为抓手,打造创新环境优良、创新主体活跃、创新资源集聚的协同创新格局,加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优势。目前,宜昌研发平台达614家,其中包括参与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湖北实验室1家、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企校联合创新中心25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9家、重点实验室82家、市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3家。

以重大项目为载体重投入,以成果转化为核心强合作,2022年,宜昌共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8917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93.73亿元,同比增长48.05%;全市共有29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奖励,登记湖北省科技成果114项。(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通讯员 张磊 任姝娟 陈然)

荆州 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制胜未来

配料、辊压、涂布、装配……记者近日走进湖北星原锂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专业圆柱形锂电池生产车间,一台台智能化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工人们有序忙碌。截至目前,可日产锂电池4万支,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

湖北星原锂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松滋市城东光学电子产业园,是该市招商引资高新科技企业,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和电源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公司目前拥有1条专业圆柱形锂电池生产线,自今年5月投产以来,订单满负荷、生产不停歇。

10月24日,中石化四机石油机械有限公司油气总装试验场吊车林立、机器轰鸣,一片忙碌景象。该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8000米超深井钻机正进入井架起升环节,预计11月中旬完工。荆州日报 供图

松滋市科经局在结合“十问十帮”开展走访调研中,发挥部门和帮办单位职能,帮助企业解决440万元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有这笔资金支持后,我们计划增加1条生产线,日产达到8万支,同时不断开拓创新,为荆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公司相关负责人赵义说。

今年以来,荆州市科技系统以“一二五六”科技创新体系为引领,以推进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加快成果转化运用,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创新驱动发展质效不断提高。1至9月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35.45亿元,比2022年全年增长66.7%。

聚焦主体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生力军。今年初,全市科技系统开展服务高新技术企业“春晓行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元至9月,全市申报注册高新技术企业472家,同比增长64.5%,预计今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750家,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99家。湖北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上榜2022年度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榜单;太和气体(荆州)有限公司等50家企业入选湖北科创瞪羚企业。

在美的洗衣机荆州产业园零部件物流区域,智能AGV机器人根据产线需要,自动到货架上找货、配货,确保生产线零部件供给不积压、不断档。 荆州日报 供图

强化平台赋能,打造战略科技力量主引擎。荆州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染料中间体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获省科技厅批复建立;今年,水稻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莲藕产业技术研究院获省科技厅备案,认定市级星创天地34家,备案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39家,目前全市拥有创新平台508家。同时,开展部省高校服务荆州科技创新对接活动和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轻骑兵行动”荆州专场活动,累计开展成果供需对接活动15次。

推进要素聚合,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今年1至9月,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4.61亿元,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立项76项,立项资金2770万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3项,立项资金1300万元。开展科技惠企利民活动,兑现2022年度科创奖补资金2846.54万元,惠及企业500余家。抓实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科研院所人才队伍410人,重点创新平台人才队伍3948人。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9家,选派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1359名,石首市、公安县实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全覆盖。(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州日报记者 赵叶秋 通讯员 于楠)

荆门 研发持续增长 创新动力强劲

10月27日,航空应急救援综合实战演练活动在荆门漳河机场成功举行。担任此次演练主角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M。

AG600M首飞仪式上洒水一瞬。 荆门日报 供图

AG600与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喷气式客机一起,并称为中国的“三大飞机”。 由于是水上飞机,AG600的水动力设计极具挑战性。既要尽可能减小水阻力,保持飞机的快速性,又要保障滑行的稳定性、良好的操纵性与抗浪能力,需要在快速性、抗浪性、水载荷、喷溅特性等方面突破诸多关键技术。

数以万计的科研人员用4000多个日夜坚守与无数个不眠之夜让世界看到了“鲲龙”的英姿,看到了“航空强国”的力量,看到了AG600的故乡——荆门的研发力量。

10月17日,工信部公布了《2023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掇刀区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名单。自此,荆门产业聚群跻身全国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0”的突破。

据荆门海关介绍,截至9月底,以亿纬动力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持续发力,占全省新能源电池出口总值的八成,已成为全省新能源电池的支柱。

8月25日,由湖北金汉江精制棉有限公司主编修订的《精制棉国家标准》(GB/T9107-2023)在北京正式发布。2020年3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对1999版精制棉标准进行修订,由金汉江公司牵头,用三年时间完成。

近年来,荆门市创新实施“大院大所”伴随成长工程,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开展工业大讲堂活动,提升企业家素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科创“新物种”企业培育计划,加快推动“千企千亿技改”,支持工业企业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产业链技术改造,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2022年,荆门市工业投资增长20%,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1.7%,连续7年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居全省第四位。

为全力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荆门一方面以数字化加速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按照“全产业链谋划、全产业生态培育”思路,着力补链条、强龙头、壮骨架、扩集群,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荆门出台制造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实行双链长负责制,推动化工、装备、农产品加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构建“4211”(4个两千亿元产业、2个千亿元产业、1个千亿元企业、10个以上百亿元企业)现代产业格局。

掇刀区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围绕电池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产业集群效益初步显现,已培育和引进新能源动力电池中小企业和关联项目110个,基本形成覆盖“动力电池原材料制造—电池制造—电机电控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闭环。

荆门依托企业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科研成果到荆门转化,联合企业打造人才集聚高地。现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平台199家,其中国家级15家。全市规上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8.7%,全省第2位。(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门日报记者 姚桂林 付永锡 通讯员 陈聪 唐书翔)

都市圈最热点

(10·25—10·31)

● 湖北省2024年高考报名时间确定,全省考生将于11月8日开启网上报名。

● 第六届楚商大会将于11月7日至8日在武汉召开。

● 近日,荆州李埠长江公铁大桥初步设计获得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文批复,标志着项目前期工作迈出重要一步。

● 2024年湖北艺考安排出炉,11月8日起考生可网上报名。今年新增书法类、戏曲类两个类别,美术统考时间也由原来的1天延长至2天。

● 10月29日起,中国东航正式恢复武汉直飞高雄客运航线,每周往返2班,班期为每周五、周日。

● 湖北省第四届(鄂州)园林博览会重点工程鄂州园博园正式开工建设。据了解,本届园博会将于2025年在鄂州举办。

● 10月28日,武汉市和平大道南延(中山路至张之洞路)工程“地面+隧道”同步开放通车,目前国内最大单管双层城市道路隧道——黄鹤楼隧道正式通车。

● 10月28日上午10时56分,随着鄂州至大阪国际货运航线正式开通,我国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鄂州花湖机场国际货运航线总数达到10条。

● 石首境内麋鹿种群数量突破3000头。

● 10月29日,武汉至腾冲直飞航线开航运营。此次航班是由云南祥鹏航空执飞,从10月29日首飞一直持续到明年3月份,每天一班。

● 28日,全球首款AI汽车机器人极越01亮相光谷马拉松,极越01于10月27日正式上市,是全球首款AI汽车机器人,目前有极越01 Max和极越01 Max Performance两款配置车型,售价为24.99万至33.99万元。

● 2023全国群众健身登山大会(木兰山站)暨中国·武汉第十二届“洋河·梦之蓝杯”木兰山登山节将于11月4日在木兰山风景区开幕。

● “刘寿祥艺术研究展”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开展,市民可免费观展。展览将持续至12月10日。

● 湖北省202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网上报名时间:11月8日9:00至11日16:00。

● 10月29日,武汉江夏粤港澳大湾区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在深圳启动,江夏向全球发出招才引智“英雄帖”,诚邀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们担当江夏“城市合伙人”,最高给予4000万元资金支持、对首次购房的A类人才给予全额房票补贴。

● 武汉“双碳”人才培训基地在中碳登大厦正式揭牌,首批50多位学员开始接受集中学习培训,经考核后,将产生一批“双碳管理师”。

● 中国三峡集团30日发布消息称,三峡集团所属生态工程中心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科研团队近日在长江上游支流岷江流域开展珍稀濒危植物疏花水柏枝专项调查工作时,发现了疏花水柏枝新的分布点。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