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飞防员颜斯法——为农业丰收插上“科技翅膀”

2022-11-24 08:2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罗丹燕  审核:闵娜

从货车上卸下几十斤重的植保无人机,往播撒系统中加入农药,打开手持设备、设置参数、规划路线,飞机快速转动螺旋桨腾空而起,农药均匀喷洒而下……这是2022年10月15日,植保飞防员颜斯法在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上桥村进行飞防作业的情景。对他而言,这套程序早已烂熟于心、得心应手。

今年33岁的颜斯法是夷陵区樟村坪镇人,也是宜昌小有名气的无人机植保飞防专家。

与无人机植保“结缘”,还得从6年前说起。当时,颜斯法正跟着父母做汽配生意。一次偶然,他在电视上看到植保无人机的相关报道。

好奇不已的他上网查阅比对大量资料后,敏锐地认定,无人机飞防植保市场将是一片“蓝海”,不仅能有效防治病虫害,还可以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帮助农户降本增效。

思虑再三,从没种过田的颜斯法大胆决定“转行”。他只身一人来到深圳,参加了一个月的“飞手”培训,又自费30多万元,买了两台植保无人机和一辆面包车。

当时,宜昌从事无人机植保飞防的人并不多,颜斯法决定从农业大市枝江市起步。人生地不熟,颜斯法就在车上安装大喇叭,走村串户宣传,可生意依然寥寥,一年下来亏了40多万元。

“飞机载重小、航线不整齐、雾化效果差、智能程度低,无法实现精准喷洒。”颜斯法回忆,无人机植保飞防虽是新鲜事儿,但那时技术尚不成熟,成本偏高、安全性较低,怀疑观望的农户居多。

2017年,颜斯法改变思路,应聘到荆州一家专业公司工作。两年时间里,颜斯法主要负责无人机植保项目,一端承接政府和农户的植保订单,一端向无人机飞防植保队派单,这让他学到了许多先进理念和农业知识。

“从测地、定位到规划航线,再到装药、检查、起飞,这些技能都不难。”颜斯法说,一名合格的植保飞防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还要会维修、懂农业,起早贪黑、风吹日晒是常态。

2019年,无人机植保飞防迎来两大利好:无人机驾驶员被人社部等三部门列为13个新职业之一;宜昌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面积大,随着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无人机植保刚需增大,各级政府开始大量购买植保飞防社会化服务。

瞅准巨大的市场机遇,颜斯法回到家乡二次创业,成立宜昌农田管家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专业团队从事植保飞防。

短短几年,无人机技术快速升级,农业植保方式也完成了从地面植保到航空植保、智能植保,再到精准植保、变量植保的“四连跳”。

“现在的无人机带有测绘功能,可以根据地形地势和植物分布情况自动生成航线,而且具备全向避障功能,安全性能有了极大提升。”颜斯法介绍,多光谱无人机还能监测病虫害、土壤墒情和叶面肥力等情况,进行智能变量施肥,输出防治处方图,有效实现肥、药双减。

作为颜斯法的长期合作伙伴,宜昌绿耀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力对无人机植保赞不绝口。

“夷陵区分乡镇种了400多亩水稻,如果想一天打完药,至少要请40个工人,每人300元,一次光人工费就要1万多元。”朱力算了一笔账,“一台无人机一天就能打完,只需5000多元。”

夷陵区农技服务中心柑橘植保专家余桂林表示,飞防作业服务费每亩10元左右,用药量可节省30%,比人工便宜一半多。而且,无人机可以均匀喷撒药雾,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技术的迭代、农户态度的转变,加之政府的支持,颜斯法很快打开局面。目前,他的团队拥有38台套植保无人机、两台多光谱无人机、15台测绘机和23名持证飞手、4名持证教员、两名农作物植保高级工。

“除了宜昌本土,业务还覆盖到河南、山东、安徽、江西等地。”颜斯法告诉记者,今年团队的植保面积将超过200万亩,纯利润预计有200多万元。

业务蒸蒸日上,颜斯法又有了新打算:“无人机植保虽然在大田作物上已经比较成熟,但是针对山区、丘陵地带的经济作物,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一标准和植保效果。”

接下来,颜斯法和团队将积极参与无人机植保培训推广活动,并与夷陵区农技服务中心合作,尽快“破题”制定经济作物无人机植保在用药用肥量、飞行速度、收费等方面的标准,不断提升植保飞防效果,助力宜昌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付江山 通讯员 岳黎 黄晓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