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树品牌、成矩阵,以“接地气”“冒热气”的宣讲阐释,唱响“时代新声”,打造“信仰之城”;争做好人成常态、成风尚,“宜昌好人”向“宜昌人好”蝶变跃升,“好人之城”善如潮涌;文明之法化于心、践于行,倡禁鲜明,促进文明行为养成,激发文明建设“内生动力”……
近年来,宜昌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着力将“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之于城,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秀美宜昌。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理论宣讲筑牢信仰之基
“马克思主义要遵循,引领人类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那就一定行……”3月29日,点军发布微信视频号发布了点军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理论“微宣讲”视频。
视频里,6位宣讲员中既有小朋友,也有白发苍苍的老者和风华正茂的青年,他们通过朗朗上口的句子、轻松明快的节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娓娓道来。
视频一发布,便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市民在视频下留言点赞。网友“天使爱美丽”留言:党的二十大,我们也关心,这宣讲接地气。网友“琳”留言:最新微宣讲,大家最关心,听完涨知识,学着一起唱。
在猇亭,由74岁的冯长杰于10年前召集30余名文艺爱好者组建起来的幸福民乐团,是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活跃队伍。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冯长杰戴上老花镜,把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读了一遍又一遍,还四处翻查参考资料、学习解读文章……起早贪黑20多天,最终将3万多字的报告提炼、浓缩成千余字的宣讲材料。
材料成型后,冯长杰与鸡山社区携手,兵分两路开始排练。冯长杰率民乐团团员组成“老年组”,加入快板、笛子、二胡等民乐伴奏,走进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进行宣讲;鸡山社区挑选10多名年轻人组成“青年组”,拍摄了宣讲视频,发布到抖音、视频号等新媒体,让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千家万户。
像这样,用“土腔土调”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宣讲,推动党的理论政策热在基层、热在民心,在宜昌已成为常态。
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全市开展各类宣讲2.87万余场次,受众达260.5万人次。王华君、王传胜先后被表彰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为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宜昌在市级层面持续打造“微微道来”理论宣讲品牌,累计推出“微理论”文章81期,“微视频”156期,网络点击量超1000万人次,经验做法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
在“微微道来”的示范带动下,伍家岗“岗上开讲”、猇亭“猇知以理”等系列理论宣讲品牌各放异彩,乡镇(街道)、相关市(县)直单位以及基层党组织也建立了“飞燕”“石榴籽”“金燕子”等宣讲品牌和宣讲队伍,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城东大道市妇幼保健院对面街头的“中国梦”公益广告牌成为一道文明风景线。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好人效应引领时代新风
他欠债近百万,却没有一句骂名;210户村民,没有一家上门讨债。
连日来,当阳市半月镇红光村农民陈廷海的事迹广为流传。
17年前,干了大半辈子粮油经纪人的陈廷海,从农户手上收购粮食,再卖往粮油厂。在2006年夏天,他把一批价值上百万的油菜籽交给一位油脂厂老板后,却遭遇了对方跑路,不仅自己损失了7万元,还欠了210户村民共计98万元。17年来,陈廷海风雨践诺,偿还了近百万元菜籽款。
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中央媒体报道。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相继刊发评论,为陈廷海点赞,号召向“信义老农”学习。
宜昌,“好人基因”底蕴深厚、赓续传承。罗长姐、刘发英、王华君……一个个普通的宜昌人,用善心照亮社会,用义举温暖人心。
图为市民在宜昌好人馆参观,了解我们身边的好人,感受宜昌好人力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据统计,宜昌累计推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人(组)、中国好人114人(组)、湖北省道德模范14人,入选数量位居全省市州前列。
一位好人就是一枚火种。为让更多的凡人善举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寻常巷陌走进公众视野,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宜昌打出一系列“组合拳”。
——评好人。定期发布“宜昌楷模”“宜昌好人”,广泛动员全体市民推荐身边好人。每年评选“最美人物”系列,用平凡人的平凡事弘扬“最美精神”。截至目前,684人(组)上榜宜昌楷模,87人(组)上榜荆楚楷模,531人获评“最美人物”。
——赞好人。坚持把镜头聚焦好人、把版面让给好人、把舞台留给好人,让好人领唱“善行之歌”:带动7万市民参与7年拾捡垃圾超1100吨的李年邦、20多年不离不弃照顾患渐冻症家人的易从梅、28年做“一带一路”建设者“心灵信使”的曾朝平……好人故事在城乡传扬。
——学好人。李年邦发起的“三峡蚁工”、“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志愿服务队、陈实志愿服务队、曾朝平“鸿雁工作室”……在宜昌,由好人领衔的志愿服务组织深入城乡社区、田间地头,引领带动社会各界的志愿者,让道德之花在峡江大地处处绽放。
精神薪火相传,力量生生不息。宜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力量,让更多凡人善举成为传递文明的火种。
2022年6月17日,宜昌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平台——“宜昌志愿”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城区注册志愿者已达31万余人,每5个市民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拥有志愿服务队伍2000多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常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达1.6万余次。
弱者有人扶、难者有人助、危者有人救……如今,学好人、做好人在宜昌大地蔚然成风,“好人之城”宜昌正向“宜昌人好”蝶变跃升。
连日来,伍家岗区万寿桥街办杨岔路社区开展“文明共传递,创城我先行”志愿服务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理念,助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通讯员 朱晶晶 摄
立法先行夯实文明基石
“现在大家遛狗都牵着牵引绳,再也不怕狗突然冲过来吓到小孩了。”4月6日,市民陈晓英带着孩子在滨江公园享受明媚春光时说道。
陈晓英回忆,几年前带孩子在外散步时,曾有一条狗向孩子扑来,虽然狗并没有恶意,孩子也没有受伤,但还是给孩子造成了惊吓,留下了阴影。因此,她们一家对遛狗不牵绳行为十分反感。
2020年,宜昌市政府印发《宜昌市城区养犬管理办法》后,陈晓英观察到,街上遛狗不牵绳的减少了。今年3月1日起,《宜昌市养犬管理条例》施行后,遛狗主动牵绳,及时清理粪便,逐渐成为市民的日常行为自觉,这让她更为安心、舒心。
文明是城市的内在品质,法治则是浸润品质的底色。为助力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我市坚持“小切口”立法思路,以问题为导向,规范养犬行为,出台了《宜昌市养犬管理条例》。
在此之前,2021年12月31日,宜昌第一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性地方法规——《宜昌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生态环境、旅游文明和网络文明、交通安全秩序、社区文明等六大方面的36项不文明行为进行了一一列举,并明确了违反有关行为规范的法律责任,使不文明行为的查处变得有法可依。
去年初,结合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宜昌从日常生活实际切入,开展倡导“十文明”、实现“十不见”专项行动。
城区港窑路城东大道路口,市民在绿灯亮时过斑马线,自觉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昌明 摄
倡导“十文明”,即倡导文明出行、文明驾驶、文明旅游、文明用餐、文明上网、文明服务、文明排队、文明观演、文明经营、文明养犬;实现“十不见”,即实现不见白色垃圾、不见烟头、不见积存垃圾、不见出店(线)经营、不见乱停乱放、不见乱贴乱画、不见乱牵乱挂、不见空中“蜘蛛网”、不见阳台和楼道乱堆乱放、不见遛狗不牵绳和流浪狗。
为了深入推进“十文明”“十不见”专项行动,宜昌在学校和社区聘请义务监督员。
2022年9月21日,宜昌各中小学校给同学们发了一份特别的“聘书”,全市12万中小学生成为家庭文明行为宣传员和监督员,发挥“小手牵大手”作用,引导青少年带动家庭践行文明行为。目前,城区共有3000余名义务文明监督员每天活跃在各居民小区,主动服务奉献。
如今,文明理念春风化雨、浸润人心,逐渐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餐馆,适量点餐、文明用餐成为餐饮新“食”尚;在路上,“车让人,人快走”,斑马线前的“礼让”已成行人和机动车司机的“双向奔赴”;在景区,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现象越来越少;在窗口,“微笑服务”、“高效服务”已经成为共识……
回望走过的足迹,宜昌市精神文明建设的脚步每一步都坚实有力;眺望未来的征途,我们坚信在峡江之畔,文明之花会绽放得更加绚烂!(三峡日报全媒记者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