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开车接送残疾人到托养中心享受日间照料。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娇 詹晓芸 摄
王松(左)手把手教残疾人做手工,开展岗前培训。 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娇 詹晓芸 摄
残疾人就业中心组织残疾人看家乡变化时,王松背残疾人到集合点。 三峡日报通讯员 李娇 詹晓芸 摄
3月7日清晨6时许,家住伍家岗区伍家乡旭光村的王松出了门。他跑遍伍家岗区多个小区,在8时30分前将二十余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从家中送到了共升都市工业园上班。“在自强自立的道路上,绝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王松说。
因为受伤致残,王松脱下军装退伍回乡。在克服重重困难后,他带领7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成功就业,在共创幸福精神家园的同时,也在地方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2019年至2022年,王松连续四年被伍家岗区残疾人联合会评为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
老兵“归队”:扶残助残挑重担
王松出生于秭归县水田坝乡,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水田坝乡盛产脐橙,每年初冬,漫山遍野的脐橙熟了,王松便和父母去田里采摘。父亲教育他说,要有春风秋雨的滋润,经受夏日酷暑的考验,才能收获到最甜蜜的脐橙果实。
父亲的话,让王松明白,只有不断磨炼,才能提升自己,收获成功。高中毕业后,王松应征入伍,在黑龙江某部服役。
因表现优异,他当上了班长,还入了党。领导对他说,你现在当班长了,要有集体荣誉感,不要让班里的一个同志掉队。王松牢牢记住这句话,接到任务总是第一个冲锋,带领队伍一起向前;长途拉练时,新兵扛不动装备,他接过来扛在自己肩膀上,宁可自己多付出一些,也绝不让一个战友掉队。
一次意外的受伤致残,他不得不告别军营,退伍回家,落户到伍家岗区伍家乡旭光村。
军人的那份职责和担当,让他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脚踏实地,认真工作。渐渐地,大家都知道,有事找这个退伍老兵,绝对靠谱。
在地方上打拼多年,他家里生活渐渐宽裕起来。
2019年,旭光村党委书记、主任刘敏聘请王松担任村残协专职委员。组织上对自己委以重任,王松心里挺高兴,可是去村里一打听,就高兴不起来了。
这个岗位每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不仅要为残疾人提供日常服务,还得帮助村里的残疾人找工作。
王松有些犹豫,刘敏便请他到村里残疾人服务中心来看看。中心有6名残疾人,分别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和肢体残疾,他们每天都来这里做剪线头的工作。
王松看到一名残疾人坐在轮椅上双手将服装的边角压实,另一名残疾人用健全的一只手剪边,还有一名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将完工的服装努力摆到指定位置。每个人的动作都做得很艰难,但他们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让王松感到震撼。
他十分感动,对刘敏说:“我在部队带过兵,现在我这个老兵‘归队’,带领残疾人朋友一起过上好日子。”
勇挑扶残助残重担的他,白天上班做日常事务,走访、办证、送医、送药,服务旭光村142名残疾人;晚上下班整理资料,打报告、写活动方案,编辑微信公众号。由于表现突出,他连续四年被伍家岗区残联评为优秀残疾人专职委员。
推开心门:四处奔波促就业
王松决定把残疾人服务中心打造成一个“幸福之家”,让残疾人都能够来这里就业,实现自我价值,过上自强自立的生活。他在这里组织成立辅助性就业基地,满足更多残疾人就业的需求,给他们“找事做”。
王松主动寻求上级部门帮助,在考察了多个项目后,决定从事祭祀品制作和电子元件装配等手工操作。
他换上了笔挺的西装,硬着头皮去敲开商家的大门。“我已做好了遭遇冷脸的心理准备,可是大多数商家还是挺有爱心的,听说我是为残疾人就业来拉订单,多数都不会拒绝。”王松感动地说。
订单拉回来,接下来就是操作人员上岗了。王松走进旭光村每一个残疾人家庭,请他们来中心上班,却吃了闭门羹。“出门太麻烦了”“我干不来这工作”,一句句拒绝的话,给热情高涨的王松犹如从头到脚地泼了一盆冷水。
为什么面对挣钱的机会,他们就是不愿意走出门呢?刘敏提醒他说:“你以为阻拦他们的只是一扇木门,其实要打开的是他们的心门。”王松豁然开朗,明白了残疾人踏入社会要克服出行的困难,承受他人异样的眼光,消除自身不便带来的种种心理障碍。
王松决定用真心敲开残疾人的心门。他一遍遍上门找他们聊天,劝他们出来工作;他开着电动车上门接送腿脚不便的残疾人去中心上班。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加工,哪怕一个简单的剪线头要示范十几遍。
就这样,一扇扇心门被他敲开,一个个残疾人走上工作岗位。半年后,当患有精神障碍的小李(化姓)在他劝说下走进中心时,王松露出了兄长般的笑容,仿佛看到了这个大家庭其乐融融的画面。
扶残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从一开始的6个人到如今的73个人,来残疾人服务中心工作的残疾人不断增多,夷陵区、点军区的残疾人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这里上班。
对于一些残疾人来说,赚钱只是小事,让他们勇敢面对人生才是这份工作的真正意义。
精神障碍患者小波(化名)今年三十多岁,呆在家里心情抑郁,病情更加严重。在王松劝说下来这里工作,整个人变得开朗起来,精神状态越来越好。
不少残疾人的收入从以前每月一百多元提升到了一千多元。但王松知道这点工资根本不够他们日常生活开销,因此考虑要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提高残疾人的收入,让残疾人真正自立自强起来。
2022年底,他回到老家水田坝乡帮父母收脐橙,父亲却告诉他,家里的脐橙已被安徽亳州一个老板收完了,说是拿去做脐橙片果茶。
王松心想村里每年脐橙产量很大,如此看来,做脐橙片加工的市场需求量也应该较大。
王松立刻买了火车票,坐车到亳州考察市场。他找到一家生产脐橙茶的药材公司,负责人听说他是为残疾人就业的事从宜昌来到安徽后,十分感动。后随王松去中心考察,当了解到王松为了残疾人事业尽心尽力的事儿,当即拍板决定将公司60吨脐橙片生产加工交由中心来做。
旭光村将共升都市工业园的一间1000平方米的厂房提供给了王松,添置完机器设备后,2023年7月,烤橙片加工厂正式建成。
加工厂环境较为偏僻,出行不方便的残疾人并不太愿意来这里工作。王松就像一个送弟弟妹妹上学的兄长一样,每天早上6时出门,坐着面包车从旭光村出发,先后到九安城、上上城、民欣家园、合益路、城东景苑、共勤花园、共联村、前坪村一带接住在那里的残疾人上班,下午5时30分他又将工人们陆续送回家中。每天来回4个多小时,往返140公里,保证每一位残疾人正常上岗工作。
拿到工资,不少残疾人流下了开心的泪水。肢体残疾员工小何(化姓)激动地说:“感谢这个岗位让我实现了人生价值,拥有和正常人一样的人生。”
如今,残疾人服务中心就业岗位的固定工人已达到73人,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个时候,最开心的就是王松了,他觉得自己多年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个大家庭真的是圆满了。
辛勤付出:奔向美好新生活
现在的王松依旧忙得不可开交,不管分内分外,只要是残疾人的事情,都是他的事。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他恨不得把一天过成48小时,多为残疾人做一些事。
王松建了一个群,群里都是在旭光村和在中心上班的残疾人,他们有什么要求都会发在群里。王松忙不过来的时候,妻子韩庆容就成了最大的帮手。
韩庆容经常会义务帮助残疾人买菜买药,购买生活用品和订餐,再开车送过去。残疾人都把她当成是村里的工作人员,韩庆容也不解释。
“不能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样他们以后就不会让我帮忙了。”心地善良的韩庆容说道。
王松操劳过度时就会出现头痛欲裂的情况,韩庆容还经常和儿子轮流帮着他开车接送残疾人上班,减轻丈夫的工作强度。
虽然内心无愧于扶残助残的工作,可是面对妻儿,王松还是十分内疚。有一年,在老家的父亲痛风发作,走不动路。王松无法分身,妻子韩庆容开着车一路狂奔回水田坝,背着老人去医院看病。“我为这个家付出得太少,亏欠妻儿太多。”王松愧疚地说。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5年来,王松默默地辛勤付出,用大爱抚平残疾人的心灵伤痛,将中心打造成了73名残疾人的幸福家园,引领他们奔向美好的生活。
家人心声
妻子韩庆容:“他全身心地为残疾人服务”
老王一心扑在工作上,全身心地为残疾人服务,真的把残疾人当成亲人看待。他当过兵,军营生涯让他拥有了勇挑重任的品德,只要他人和国家有需要,就要挺身而出。
他身体不太好,还这么拼命工作,我也担心过,也抱怨过,让他注意身体。他口头上答应得好好的,可是一有工作,一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就按捺不住地想去帮助。后来,我也理解了,他是一个做事认真,对家庭、对事业、对他人负责任的人,我当时看重他的不也正是这一份责任感吗?
现在,在他的影响下,我和儿子也加入到了帮助残疾人的工作中来,也就更加理解他、心疼他了,也想像他一样为残疾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希望全社会有更多的人一起关爱残疾人、帮助残疾人,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
记者手记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闪光。
王松有一个从军卫国的梦想,却因为受伤而留下遗憾。但是他并没有沉沦下去,反而乐观面对生活,勇挑重担,带领残疾人成功就业,在地方上实现了自我梦想。
王松脚下的路崎岖不平,他那金子般的优秀品德,在他哪怕处于人生低谷时仍然发光发亮,照亮别人,让他拥有了精彩的人生。
王松人生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是他那热心助人的好人品格,无论是在军营,还是在地方,都像阳光一样给他人带去了信心和希望。
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初心不变是最宝贵的财富,热心助人是我们发光发亮的密码。
从王松的故事中,我们看到,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生活,经过长时间的打磨和锤炼后,我们必然会熠熠生辉,我们的人生也必然会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大踏步前进。(记者崔艳华,通讯员李娇、詹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