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的西红柿,满筐的西红柿,满车的西红柿……国庆前夕,记者来到长阳榔坪镇文家坪村,满眼是红彤彤的景象。
“我们的忙月,从8月份就开始啦!”村党支部书记吴建文说。
原来,8月中旬开始,该村西红柿逐渐进入收获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货车纷纷涌来。仅店子坳蔬菜专业合作社一家,每天就有两货车近8万斤西红柿发往上海。
说这里是西红柿的海洋并不为过。全村12000亩高山蔬菜产业中,西红柿就占了10000亩。像店子坳这样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共有27家。
大货车、小轿车熙来攘往,汽笛声、西红柿采摘工和农民的笑声交织在一起。
看着这一切,吴建文摆摆头,“十年前的光景绝对不是这个样子!”
文家坪村多年前就开始种植高山蔬菜,但规模小、种得粗放,销售渠道也不畅,一直没有成为致富产业。
2012年,吴建文带领村里的20多名致富带头人,驱车几千公里,在武汉、长沙、南昌、上海等地实地调研村产业如何发展。
考察回家的路上,大家一致同意:发展西红柿产业。
初期,村民们不敢参与种植西红柿,怕没有销路,吴建文和致富带头人就带头自己种。另一方面,吴建文还安排农技公司为村民提供种子,年底收获再付款。
有了优质种苗、技术支持及销路保障,农户们种植西红柿有了底气。两年后,全村形成了27个西红柿产业合作社。
但好景不长,文家坪的高山蔬菜被外地贩子控制了定价权,产品无法卖出好价钱。
如何进一步升级“西红柿经济”?
村里几家合作社主动跑到上海、广东等地,与全国多个农贸市场建立起稳固供销关系,每年根据市场需要和客商订单指导村民种植,为文家坪西红柿“出山”搭建良好市场渠道,其中2家合作社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在全国近10个大中型城市建立直销合作档口,西红柿直销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
开拓市场的同时,大棚种植也推广开来,有效错开了宁夏、内蒙古等地西红柿上市时间,填补全国空白档期。
在一系列改变后,文家坪西红柿病虫害少,品质好,产量翻番,用药用肥量减到原来一半。西红柿产业随之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和集约化发展,真正成了致富产业:全村90%农户盖了楼房,汽车占有率达80%;全村2214人,人均存款达12万元。
覃春建是村里有名的脱贫户,去年仅靠种西红柿就赚了15万元。“我种了10多亩西红柿, 选种、育苗、收购都不用愁,现在种田用的是农机,生产效率大大提升,明年还要多种十几亩。”
随着西红柿产业做大、名气做响,在文家坪又出了新景观。本村村民只负责种植西红柿,分拣工作则全部由专业的外来务工者负责。
吴建文告诉记者,每年有近3000名来自云南等地的外来务工者来到文家坪,合作社提供往返机票,工人多带一名务工者,还可以多挣200元小费,仅去年,该村支付劳务工资近4000万元。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皮亚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