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期|常冲沟里笑声欢

2022-08-09 07:00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覃江云  审核:金睿

“还有一个月,番茄就成熟了。大棚种菜来得就是快呢。”熊兵一边麻利地为番茄疏花间果,一边和母亲说着话。塑料大棚内温度有40多摄氏度,熊兵满头大汗,衣服湿透。

记者来到六家包村大棚蔬菜种植基地时,熊兵和母亲已经在大棚里忙活3个多小时了。按照合作社安排,这段时间,要为番茄植株打枝疏花间果,清理杂草。7月中旬,山里气温逐渐高起来。为避开大棚“高温模式”,熊兵他们每天早上6点多下地,晚上7点多才会收工。

熊兵今年53岁,是六家包村二组村民,他和母亲还有几十位村民,都是秭归县磨坪乡富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

六家包村位于秭归县磨坪乡西南边的大山深处。村里农作物以苞谷为主,因为产业单一收入又少,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许多土地都处于闲置状态。乡党委一直想借乡村振兴的春风,助力六家包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但基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项目。

“这里海拔高、温差大,可以搞高山大棚蔬菜。”去年底,在村委会组织的乡村振兴产业带动“诸葛亮”会上,广发银行武汉分行驻六家包村第一书记胡长松的一个建议,让村干部们一下豁然开朗。经过多次市场调查,村委会决定以土地流转的方式,成立农业合作社,搞大棚蔬菜种植。祖辈以种苞谷为生的村民们,听说大棚种蔬菜的收入相当可观,也都跃跃欲试。

说干就干。今年初,以熊仁海为主的5位村民,在广发银行的支持下贷款50万元,共筹资200余万元,在常遭水患的常冲沟建起了连片百亩的大棚蔬菜基地。

“去年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今年初开工建设,3月份就播种育苗。预计8月中旬,这些番茄就可以上市了。”熊仁海指着连片的大棚兴奋地说,“我们的大棚蔬菜基地,算得上是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呢。”

“共有20户村民参与土地流转。”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田金龙说,“大棚种蔬菜,不仅提高了土地的收益率,而且实现了村民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他们再也不用舍家弃田外出打工了。”

“技术和销售都没有问题,合作社和恩施建始县慧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由他们负责大棚蔬菜育苗、种植、管理等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熊兵举着手机说,“技术员通过视频指导,方便得很。”

熊兵在外打工多年,前几年回来后在家种苞谷,10亩多地,一年纯收入不到万元。村里成立合作社,搞大棚蔬菜种植,他没犹豫就流转了10亩土地。之后就和合作社绑在了一起,平均每月收入3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转金,一年纯收入可达4万多。“我妈70多岁了,现在一个月也能挣个千把多块呢。”说起在家门口务工不仅收入稳当,而且还能照顾到年迈的父母亲,熊兵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田金龙告诉记者,从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开始,每天来务工的村民不下30人,半年多时间,合作社已支付村民工钱50万元了。

“大棚蔬菜种植基地还解决了村里‘三类监测对象’的收入难题。”正在六家包村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乡党委书记吴波介绍说。“三类监测对象”就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六家包村现有“三类监测对象”26户、38人。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建成后,村里根据这些农户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他们到合作社务工,让他们收入有了保障。

“不打农药少施肥,我们的番茄肯定俏得很。”正聊着,一个头戴草帽的村民钻进大棚。磨坪乡人大主席谭永国介绍说,他叫田宗莫,今年65岁,除了种苞谷,家里还喂了30多只羊。村里成立合作社,他也流转了10亩土地,因为老婆常年生病,山羊没人放,他便上午到合作社务工,下午回家放羊。“我是屋里忙一阵,外头忙一阵,两头赚钱哟。”田宗莫立起身,笑呵呵地说道。

“过去的常冲沟,年年遭水冲,五年难有两年收。如今的常冲沟,大棚种菜有奔头,常冲沟变成了‘常春沟’‘幸福沟’。”熊兵突然脱口而出,大家先是一愣,接着就大声笑了起来。

太阳西斜,山风吹拂。记者登高望远,群山深处的银色大棚,如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成为六家包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阮仲谋 胡兴军 通讯员 王明坤)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