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里好丰景 ——宜荆荆都市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之一(上篇)

2024-01-17 09:1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韩露  审核:熊鹏

《宜荆荆都市圈发展规划》指出,要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基地示范区”一节中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绿色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做强现代农业优势区。优化都市圈农业区域布局,构建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全面推进宜荆荆都市圈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四地在推进粮食稳产优质、实现油菜提质增效、打造全国柑橘优势生产区、推动茶产业绿色高效发展等方面的积极行动,持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宜昌:加快打造全国柑橘优势生产区

柑橘销售旺季,在位于夷陵区的翠林农业国家现代柑橘产业园内,一个个优质柑橘从5.0智能分选生产线上“走”下来,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漂洋过海。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投产,翠林农业正向着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目标铿锵前行。翠林农业发展迅猛,是宜昌打造全国柑橘优势生产区成效斐然的一个缩影。

翠林农业国家现代柑橘产业园柑橘5.0智能分选生产线。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张新华 摄

宜昌是世界柑橘种质资源库和公认的柑橘最佳生态种植区,柑橘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20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400万吨。宜昌成为国内唯一“四季产鲜橙”地区,不仅弥补了脐橙市场春淡空档,更实现了鲜果在时间、空间维度错位竞争。

强化基地建设,挺起产业脊梁。去年以来,宜昌按照标准化建设、生态化利用等“六化”模式要求,大力推广应用绿肥种植、水肥一体化、覆膜增糖等高品质栽培技术,推进橘园“三改”及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和轨道运输应用,加快建设柑橘产业绿色发展新基地。全年完成10万亩精品果园建设任务,精品果园亩产超过3000公斤,优质果率在80%以上。

扶优培强龙头,做强产业链条。宜昌把柑橘深加工作为提升产业增值的重要手段,坚持“引强、培优、扶小”,加快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全力推进土老憨集团、翠林农业等企业倍速增长,支持屈姑食品等快速成长为大型企业集团。支持柑橘深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引进果品无损伤检测分级设备,目前全市共引进27条4.0级分选线,实现柑橘果实品质、果径大小、果重等重要果品指标无损分级,助推优果优价。

突出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底盘。宜昌积极对接专家平台,汇集智力资源,推动柑橘产业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邓秀新院士,国家柑橘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程运江教授多次到宜昌调研指导柑橘优势生产区建设,华中农业大学完成《宜昌市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三峡柑橘产业研究院落户宜昌,华农刘继红教授等20位知名专家学者被聘为首批专家,发布了多个柑橘产业揭榜项目。

强化品牌宣传,助推产业增效。“咏千年橘颂,品宜昌蜜桔”。近年来,每到柑橘销售季,“宜昌蜜桔”品牌广告就亮相央视。宜昌坚持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打造“宜昌蜜桔”“秭归脐橙”“清江椪柑”三大柑橘品牌,每年组织参加中国农交会、绿博会等各类大型展会和专场推介活动。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立体式高密度投放“宜昌蜜桔”等广告。“宜昌蜜桔”入选2023年全国“土特产”名录,“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获中部四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创新大赛金奖。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卢梦玲 王娇

荆州: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刚刚结束的荆州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荆州市明确提出,2024年将全力以赴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荆州是江汉平原核心区域,有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监利市是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是湖北省规模最大的水稻集中产区。近年来,荆州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2023年,荆州牢牢守住1005.74万亩耕地和87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13万亩,粮食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总产91.4亿斤,水产品产量128万吨,全国市州第一。

在荆江南岸,公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引来了市场主体,引来了虾稻连作、生态果蔬等特色产业……金色的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乡村田园美景。

公安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稳产增效。 王文初 摄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提升耕地质量,集中土地要素推进经营规模化。把零散、低效、废弃的地块整理起来,以“代管”模式,将土地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真正成为“致富田”“丰收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中部粮仓”。

截至2023年底,荆州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742万亩,占常用耕地面积的72%。如今,在荆州的广袤田野上,田间道路宽阔平坦,路旁防渗渠平整美观,大小沟渠、道路纵横相连,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铺展开来。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近年来,荆州市在做好“良田”的基础上,全力推动科技赋能,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深度融合,大力促进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大力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在江陵道米产品展示间里,一件件包装精美的稻米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从播种到加工,产品“成长经历”一览无余。

江陵县与中化MAP智农合作,探索建立“一个中心、多个站点”综合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全流程智能化监管,实现稻米颗颗可溯源,搭建具备虫情测报、视频监控、智能气象等功能的智慧农业平台,打造农业数字化、生产机械化、全程标准化、管理现代化的粮食生产溯源体系,完成50.2万亩优质粮食田块信息与“MAP 智农”的无缝对接,实现田块信息和田间苗情的实时监控,既保证了优良优种、优质优产,又实现了减药减肥、降本增效。

“农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产业高质高效。” 荆州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从国表示,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全力守好农业基本盘,以延长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转变,为荆州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州日报记者 刘思楫 通讯员 曹建刚

荆门:一株油菜的“嬗变”

“中国油菜看湖北,湖北油菜看荆门。”位于湖北中部的荆门,2023年油菜收获面积达224万亩,是全国油料产业带的核心区和全省最大的优质油菜生产区。

荆门油菜花海。荆门日报 供图

为了使生产的油料更健康,荆门一直在寻找更优质的品种。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荆门推广甘蓝型油菜,种植油菜逐渐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上世纪90年代初,荆门率先在全省推广傅廷栋院士团队和中油所专家团队培育的双低油菜品种。

2014年,在傅廷栋院士团队的支持下,荆门在全省率先试验示范由华中农业大学选育的高油酸油菜品种,并不断推动油菜产业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到2023年,高油酸油菜收获面积已达45万亩。2020年,荆门更是制定了高油酸油菜高产技术生产规程和高油酸菜籽油国家行业标准,填补空白。

有了好的原材料,才能加工出好的油脂产品。在湖北荆品油脂有限公司的菜籽油加工车间里,现代化的设备让菜籽油的加工能在短短3分钟之内完成,而且能够精确、实时地控制菜籽油的品质。

不止荆品油脂,荆门辖域内还有中粮祥瑞粮油工业(荆门)有限公司、荆门民峰油脂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规模以上的油脂加工企业,全市油脂年加工能力居湖北第一。2019年,荆门以“荆品名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为突破口,创建了“荆门油菜”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培育高油酸菜籽油品牌,形成公用品牌、特色品牌、产品品牌“三品”共创的良性格局。

种植油菜仅仅是榨油?在荆门,油菜花嬗变的远远不止如此。

进入冬季,油菜抽菜薹了,荆门人的餐桌上一道美味悄然出现。

这时,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铺镇光明养蜂家庭农场主刘晓梅就忙了起来。他要将油菜的菜薹摘下来后到市场上销售。刘晓梅说,一亩田能收500公斤以上的油菜薹,增加3000元的收入。

度过冬季的油菜,在很多动物眼里就是珍馐美味。第二年3月,油菜花开,蜜蜂从四面八方赶来,采集最新鲜的花蜜,同时为油菜传花授粉。

“油菜花花期长、产蜜量高,每亩田可让蜂农增收100元。”荆门市新春养蜂合作社理事长刘吉艳说。

进入4月,油菜又成了肉牛的美食。养殖基地里,工人们就会把刚结荚的油菜连秆带籽一起收割下来,用机器粉碎存储起来,做青饲料。而吃饱的奶水牛不仅毛色光亮,日产奶量有所上升,乳蛋白、乳糖含量也有所提升。

当然,在荆门,油菜被用得最好的还数花用。从2008年起,荆门连续举办十五届油菜花旅游节,承办了三届湖北省油菜花节,连续七年被评为“湖北省最美油菜花海”。仅第十五届油菜花旅游节期间,就接待游客约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经过多年的发展,油菜产业已成为荆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门日报记者 彭文洁

恩施:因地施策,让良田变“粮田”

新春伊始,在恩施广袤的田野上,处处呈现出冬修田管的劳动场景。

利川市南坪乡高标准农田。恩施日报 供图

近年来,恩施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粮食安全生产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持“稳粮、扩油、增效”原则,积极探索稳粮固农、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等多元化措施,助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耕地红线不能突破,大家团结一心,确保耕地不流失,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去年10月初,宣恩县高罗镇19个村同步召开小组群众会,宣讲耕地保护、撂荒地治理、粮食安全政策,动员村民参与复耕复种。

恩施耕地流出整改工作严格按照“先永农后一般”“先易后难”“不损害群众利益,不破坏生态环境,尊重群众意愿”原则,合理安排整改顺序,统筹推进复耕复种。

在恩施市红土乡乌鸦坝村,村民与红土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工作人员一起,在田里清理杂草、拉线、打窝……

“利用自然资源部门遥感监测信息技术,摸清撂荒地面积,对土地进行平整、改良,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地力。”红土自然资源和规划所负责人说,通过引导群众投工投劳,让整治“加速度”。

为确保“图斑”变“粮田”,由恩施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州农业农村局、州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组建整改专班,建立州、县级审核,乡镇督导,村级调查三级联动体系,采取“就地恢复一批、建成高标准农田调回一批、无法恢复的异地补划一批”等方式,督促农户自主种、引导市场主体流转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种、集体经济组织代管兜底种,如期实现万亩撂荒地“全面复耕复种”目标。

为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田综合效益,全州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小田并大田”“宜机化”改造,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宣恩县由县委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相关部门配合,采取“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方式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成功入列全省“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

来凤县通过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田间水源工程等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户收入双增收。

为顺应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恩施聚焦粮食安全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更好保障和实现农户承包权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支持村级组织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基层首创、试点先行,稳妥推进“流转田”“待转田”“自种田”土地集并经营模式,迈出粮食稳产保供的重要一步。2023年,全州建成高标准农田182万亩,实现土地托管超52万亩,农业社会化服务规模达110万亩。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恩施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月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