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升温 市场活力蓬勃

2022-05-05 07:32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郑蓉  审核:闵娜

实体商超人气回升,夜经济持续升温,周边游微度假正红火……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宜昌假日经济活力十足。

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宜昌在流动和忙碌中释放发展动力,折射出宜昌消费市场的蓬勃气象。

打造新消费场景 商圈消费人气足

“五一”假期,宜昌各大商业综合体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竞相打造新消费场景,大力挖掘消费新增长点,假期消费市场活跃有序。

“体温正常。”5月2日,在兴发广场入口处,智能测温系统对每一名顾客进行体温播报,在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后,消费者有序走进商场。在负一楼美食城巴楚食巷,网络主播正在进行试吃直播,吸引9.2万人次线上观看。

从5月1日起,兴发广场开启首场试吃直播,中式家常风味、成都小吃……通过抖音、视频号线上推荐商场美食,首日浏览量达8.71万人次,亲子互动等线下活动人气满满。在系列活动的带动下,兴发广场销售额与客流量不断增加,截至5月4日,销售额达882.56万元,17.8万人次到此游玩消费。

“五一”期间,亲朋聚餐成为主流。国贸大厦各餐饮店铺纷纷推出特色菜,叠加满额送券活动,满足不同群体消费。初夏美食尚美食节300多菜品试吃、少儿语言艺术比赛见证宝贝成长等,国贸集团推出的一系列活动,为商场聚人气添活力。与此同时,首店经济、潮玩经济备受追捧,多个新入驻品牌齐亮相,刷新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假期5天,宜昌国贸大厦销售额达4140.74万元。

提升城市烟火气 夜经济持续升温

5月3日晚10时,“长江不夜岛”——西坝不夜城灯光璀璨,人声鼎沸。

东入口处,一组屈原文化灯展引来不少游客拍照留念。一辆辆巴士街景店车上售卖的各类风味小吃,吸引游客驻足品尝;儿童乐园里,小朋友们开心地体验着各种游乐设施;集装箱造型的一溜特色餐馆里,座无虚席。

聚焦夜味、夜游、夜玩、夜赏、夜购“五夜”主题形态,宜昌打造“长江不夜岛”,繁荣宜昌夜经济。开业一年来,西坝不夜城已成为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和宜昌市民的向往之所。

“五一”期间,西坝不夜城推出“电靓美好生活、引领低碳时尚”电厨艺美食节,不少爱好美食的消费者循味而来,大饱口福。除此之外,3V3篮球赛、“西坝之夜”音乐会等活动轮番上演,消费者一站式打卡宜昌红火夜生活。相关数据显示,这几天西坝不夜城日均游客量达6000人次。

记者探访铁路坝小吃街、解放路步行街小吃城等夜市,均见一派火热的消费景象。烟火气旺了,疫情防控却丝毫没放松。商家自觉严格执行扫码、测温等制度,提醒消费者正确佩戴口罩,顾客欣然配合,共同维护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尽享田园慢生活 微度假成新风尚

万亩茶园吐新绿,林间木屋望星辰。在夷陵区邓村乡三峡茶旅小镇,不少游客前来体验诗意生活,感受如画的田园风景。“疫情让生活慢下来,和家人一起采茶、制茶,体验向往的生活。”市民杨帅用手机记录下美好时光。

这个“五一”假期,家门口微度假、短途游热度持续攀升,身边的“诗和远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出游选择。

三峡茶旅小镇安排了精彩纷呈的活动。采茶、制茶、户外星空派对、创意手工等,让游客在“景中吃”“景中住”“景中游”。“提前一周,20多间房都已预约满员。”三峡茶旅小镇执行总经理向清华介绍,每天自驾来此体验的游客达600多人。

在远安县花林寺镇龙凤村,秀丽风光吸引周边游客竞相打卡。古朴建筑镌刻着时光印记,游客在民宿里可以开门见山、天井望月,也可以品茗漫步、看皮影戏,更添几分情趣。“五一”假期,龙凤村拈花谷民宿累计接待游客420余人次,收入达6万元。

一块餐布、一顶帐篷,就能营造出一幅春光撩人的户外场景。市文化和旅游局“五一”假期推出“Go glamping”露营季活动,推荐十大露营地,掀起了一波露营热潮,不仅拉动了户外游装备的消费体量,也放大了休闲旅游的市场。

在假日消费强劲带动下,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农旅融合,世界旅游名城宜昌正聚力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记者 赵璟一 揭兴伟 邹媛 通讯员 宋淼)

三峡微评丨烧旺消费这把火

在严格的疫情防控背景下,“五一”假期市民纷纷响应号召,选择“就地过节”“就地消费”。我市文旅、餐饮、夜经济、重点商圈等消费场景人头攒动,彰显出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首店经济、定制服务、直播带货、智慧零售……在“买买买”节节攀升的数据背后,我们欣喜地看到宜昌传统商贸的创新变革,消费场景体验更好,供给也更加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

假日经济的繁荣,是城市民生盛景的折射,更是百姓生活品质提升的“显示屏”。老百姓吃得健康、看得过瘾、游得开心,幸福指数自然会更高。

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要求。我们要适应消费需求愈发向多元化、品质化方向升级的新趋势,借势假日经济烧旺消费这把火,进一步推动核心商圈和特色街区业态升级,增加新供给、新场景、新体验,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和活力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记者方龄皖)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