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文脉的强劲律动 ——“最忆是宜昌”三峡非遗旅游周回眸

2021-10-20 07:26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审核:刘小凡

10月12日至17日,作为第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三峡非遗旅游周在点军区三峡非遗in巷浓情上演,为金秋十月的宜昌,酿出了韵味无穷且令人陶醉的文化芬芳。

6天时间里,高质量的展演让人身临其境,零距离的接触让人回味不尽。

一人领唱,众人协和,时而婉转似清流,时而高亢入云天,“船工号子”以独特的音符,描绘出峡江人民的生活状况、劳动场景和内心世界,让现场观众荡气回肠、“梦回三峡”,仿佛穿越历史长河,邂逅宜昌挟名山而兼大川,拥自然而富人文的壮美诗画风光。

宜昌非遗,魅力尽显。

以“最忆是宜昌”为主题的三峡非遗旅游周,囊括了“我到宜昌逛非遗”旅游集市、“非遗非凡 宜游宜昌”沉浸式演出秀、“长在宜昌”非遗故事会、非遗音乐会等主体板块活动,通过游园打卡、夜间路演、非遗故事会、沉浸式演艺、非遗产品展销、非遗保护成果图文展等形式来呈现宜昌非遗的活态传承。

活动期间,曲艺、南曲、地花鼓、打溜子、长阳民歌、土家山歌等沉浸式情景剧场轮番上演,43项非遗项目及元素、29个现场展示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悉数亮相。

小桥边的民俗表演,夷陶馆中的三峡彩陶,书香府邸外的土家族舞蹈《摆手舞》,皮影戏馆的“分乡皮影戏”,白龙茶馆的巴风楚韵……体现着这座滨江之城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

“非遗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一个地方的根脉所在。它不是逝去的历史,更不是博物馆中的展品,它是这一方水土经历的沧桑、走过的岁月、留下的烟火气息。”参加“百名总编看宜昌”参观采访活动的中国财经报记者刘先华说,“在非遗in巷,我们看到了宜昌深厚的历史底蕴。”

来自中央和全国各地的150多家主流媒体走进三峡非遗in巷领略宜昌非遗风采,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地推介了宜昌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及保护成果,全网阅读量超3000万次。

“太阳出来照白岩,照的白岩桂花开……”省土家族(长阳)歌舞剧团团长汪庆华演唱的《姐不招手哥不来》典雅清新,婉转灵动。

据汪庆华介绍,作者在改编创作中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长阳山歌等民间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也要不断创新,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

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全市现有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20项、省级52项、市级154项、县(市、区)级494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7人、省级110人、市级543人、县(市、区)级2050人。这正是宜昌非遗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

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我市发布《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建设市非遗保护中心数字化保护平台,打造武陵山(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探索非遗就业工坊扶贫模式、实施“双扶工程”……一颗颗古老非遗文化的种子正在宜昌生根开花,“活起来”“火起来”。

活动中,“讲好非遗故事的宜昌窗口”的三峡非遗in巷同步开放,18个非遗传承人、75个非遗项目及元素在此生动诠释宜昌非遗文化。通过一馆(非遗展馆)、一戏(非遗剧场)、一坊(非遗工坊)及一街(非遗商业街)的场景设计让游客漫步在商家、展馆、剧场的途中处处可见非遗,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码头、茶铺、酒肆、布庄、药铺、戏台、庙会……三峡非遗in巷使老宜昌记忆跃然眼前,也将成为宜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新名片。(邓福翠 谭强明 何婧)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