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薛澜说,这一重大决定,回应了当时社会各界的期待,解答了当时人们对于进一步改革的各种疑惑,也为之后的改革确定了方向。总目标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超越了单纯的经济改革目标,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体现了确立现代治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
薛澜认为,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形成了党对改革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决策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大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立,进一步加强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领导,完善了科学领导和决策、有效管理和执行的体制机制。
谈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薛澜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生动局面。经济体制改革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激发发展动力活力的作用逐步显现;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释放;社会体制改革立足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管党治党正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改革强军战略全面实施。
“其中,一些具体的改革领域和措施令人印象深刻。”薛澜说,“比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仅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新组建多个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组建和重新组建部级机构25个,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又比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立足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同时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薛澜说,“十四五”开局之年,必须继续发挥全面深化改革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作用。在具体改革领域,着重围绕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深化改革,完善党对科技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牢牢把握创新发展主动权;围绕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记者金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