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南翼”振翅 助推“两翼齐飞” ——论科学优化宜昌区域发展布局

2020-12-17 09:04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徐梦琦  审核:刘小凡

鸟瞰云池港。三峡日报通讯员 晓轩 摄

三峡日报评论员

育先机、开新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重大观点。

对宜昌而言,先机源自抢抓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紧跟省委、省政府步伐,全力应对疫情防控、灾后重建、疫后重振三场大考,成效好于预期,交出合格答卷。新局起步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因时因势调整工作重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历经极不平凡的一年,宜昌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恰逢“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局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先机扩大优势,让新局更为广阔?

从全局的广镜头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湖北正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从历史的长镜头看,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深度嵌入“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机制,还将在“十四五”全力打造综合实力更强的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从现实的微镜头看,与全省一样,发展不够不平衡不充分是最大实际;县域经济不强是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此,既要为一域争光、更要为全局添彩,宜昌唯有抢抓战略机遇,聚焦短板弱项,科学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力促相对平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委书记应勇勉励宜昌“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赋予宜昌当好“两翼驱动”南部一翼重要引擎的历史使命。着眼于此,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提出,要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着力打造“两翼驱动”的重要引擎,形成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布局,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以“上游”之为,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首站到宜昌时指出,“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讲的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而是要科学地发展,有序地发展。”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宜昌要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投身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当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努力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当好示范。

要树立“上游”意识。宜昌地处长江上游“终点”、长江中游“起点”,又是国之重器三峡大坝所在地。要坚持把宜昌发展置于长江经济带和全国大格局中来思考谋划,向东对接沪汉、向西承接成渝,放大自身特色优势,以更大力度、更宽领域、更高层次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发展。

要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宜昌通则长江通,长江通则全国通”。三峡航运“肠梗阻”对全流域来说是“堵点”,但对宜昌来讲则是融入国家战略的切入点、撬动点、突破点。要着力疏通黄金水道,加快“白洋茅坪双园”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建设步伐,推进坝上坝下一体统筹、协同分工、深度联动,有效分流长江干线压力,真正解决“通”的问题、做好“江”的文章。

要着力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宜昌具有东西联结、南北交汇“黄金十字”的独特区位,要发挥水路、陆路、航空的通道优势,发展水铁联运、水公衔接、沿江捎带、江海通达的现代物流业,带动临港产业集聚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要加快三峡机场改扩建和通用机场、沿江高铁、郑万高铁宜昌段等一批牵引性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深度融入国家物流网络运行体系,逐步发挥枢纽城市辐射功能和聚集效应。

(二)以“南翼”之责,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引领带动作用

至2019年底,宜昌生产总值位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多项经济指标实现领跑。

成绩有目共睹,但差距仍然明显。尤其是把“宜荆荆恩”城市群作为一个整体,用块状经济、区域经济的规律去分析,不难发现:整个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不足,“南翼”尚不丰满。

“十四五”时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越来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这赋予“宜荆荆恩”城市群新的责任使命:成为联结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纽带。而宜昌作为服务“宜荆荆恩”城市群建设的主动力源,必须主动担当重任,细化落实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更好发挥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方能让“南翼”振翅,助推“两翼齐飞”。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国家“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镇化战略”中,宜昌必须在发展速度上快于周边、质量效益上高于周边、营商环境上优于周边、公共服务上好于周边,练就硬核实力。

因应新形势,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提出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科教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中心,正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行动,也是提高宜昌对“南翼”骨干支撑力度的必然路径。

只有五大中心不断夯基垒台,“宜荆荆恩”城市群之间产业对接、创新协同、市场联动才会得到有效带动,从而改变过去一城一地割裂发展的旧格局,共同打造以绿色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形成引擎发力、“零部件”传动有力的“一盘棋”。

在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宜昌还要遵循一体化发展规律,注重与荆州、荆门、恩施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城市群之间由点轴式向扇面式发展,提升城市群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壮大支撑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南翼”。

(三)以“引擎”之劲,深化实施“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

宜昌省域“副中心”地位没有变,服务全省改革发展大局的使命没有变,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机理在变,要当好“南翼”引擎,需要水涨船高地持续加强城市建设,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城市能级。

当前,宜昌协调发展最大的隐忧就是“县强区弱”。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百强进位、百强冲刺、百强储备”。为此,宜昌要继续沿着“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战略砥砺奋进,做强县域经济,特别是城区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加快“双核驱动”,要强化城区“一核”龙头地位,着力把东部三市“一核”打造成百强县域集群。具体而言,要把更多精力集中到做强城区上,引导城区把更多资源放到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上,倒逼城区把更多梯度财源建立在实体经济上。以宜昌高新区为例,要继续发扬“挥师白洋、二次创业”的拓荒牛精神,充分发挥自贸片区、综保区、保税物流园等平台优势,进一步提升开放业态,合力调整园区规模,强化配套功能,把白洋片区建设成为新兴工业的重要拓展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创新创业生态区,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和领头羊。东部三市要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产业,瞄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标准,建设宜都、枝江两个绿色精细高端化工园,高起点规划建设双莲工业园,推进经济总量升级、动力升级、结构升级,进一步竞进提质,确保宜都和枝江百强再进位、当阳入百强。

强化“多点支撑”,要推动兴山、远安、秭归、长阳、五峰突破路径依赖,敢于从“零资源”中突破,善于发现市场“空白点”,因地制宜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发展块状经济,努力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当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已成为大家强烈共识,但保护与发展并不是对立面,相反,一方面要守牢生态底线,坚决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另一方面,要彻底打破固有思维模式,运用好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飞地经济”政策,有效破解要素瓶颈问题,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促进“协同发展”,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规划同筹、交通同网、设施同布、生态同建、环境同治”为导向,推动金融、人才流动、医疗认证、基础教育等领域的同城化发展。以人为核心,关键在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齐城乡之间在就业服务、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的差距是其重要方向。要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赋予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的内涵,让宜昌成为更加名副其实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蓝图绘就致千里,乘风破浪正远航。展望“十四五”,宜昌保持奋进姿态,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担纲“两翼驱动”的重要引擎,努力在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中展现更大作为。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