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风景是笑脸 ——驻五峰仁和坪镇业产坪村工作队精准扶贫纪实

2020-09-27 09:08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徐梦琦  审核:闵娜

五峰构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彭业涛向脱贫户杨会东传授构树猪养殖技术 三峡日报通讯员 黎家智 摄

90后返乡创业养殖户李前夫妇开心地放飞珍珠鸡 三峡日报通讯员 夏红胜 摄

脱贫户高明夫妇精心喂养波尔山羊 脱贫户卞周菊在长盛川黑茶专业合作社茶园基地采茶 脱贫户李海平在放养黄牛 三峡日报通讯员 郑兵 摄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周寒飞 郑延 柳萍

武陵山脉绵延千里,横亘在我国版图中西部。宜昌市243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有110个地处这片山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业产坪村就是其中之一。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业产坪村采访,一个画面,始终印刻心底:那就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无论田间地头,还是进村入户,笑脸似乎是他们递来的一张名片,话语间洋溢着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出了名的深度贫困村,一直到2014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40%。

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安告诉记者,5年来,业产坪村在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老干部局、安琪集团、鑫鼎集团的共同帮扶下,修公路、兴产业、树新风,蹚出了一条守望绿色家园的小康之路。

一户一策,量身定制脱贫“套餐”

业产坪村地处五峰仁和坪镇东北部,拥有国土面积22.3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合并而成。目前,该村下辖4个党小组、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0户2023人。2014年建档立卡时在册贫困户189户。

2015年8月开始,由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部局、安琪集团三家单位组成的扶贫工作队扎根业产坪村。他们采取分片召开座谈会,深入农户家等方式,摸清了所有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致贫的原因。对有劳动能力、发展能力的129个贫困户,指导他们通过产业开发实现脱贫;对因病致贫、需要政策“兜底”的搬迁户,则通过落实政策措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45岁的郑吉兵早年外出务工,因一次意外事故右腿受伤,落下了肢体残疾。女儿上高中开销大,一家人仅靠妻子种地维持生计,生活困难,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不能下地种田,可以在家里发展生猪养殖,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市委组织部对口帮扶人和驻村工作队来到郑吉兵家中,为他定制了“生猪养殖脱贫套餐”。

从养殖三五头,到2018年初已发展到10来头猪,两口子起早贪黑地辛勤劳作。没想到,猪价行情不好,“2018年上半年,我迫不得已低价卖掉了家中存栏的生猪,算了算账,还亏了6000多元。”郑吉兵急得焦头烂额。

这猪喂不下去了,怎么办?在郑吉兵迷茫之际,由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扶持的构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他在全村第一个加盟签约,当年就养了67头生态构树猪。2018年底,合作社代销卖了67头,收入13万多元。“这批猪可谓‘旱涝保收’,我们只是投入了劳动力!”郑吉兵说。

原来,合作社对贫困户有特殊政策。凡种植构树的贫困户,由合作社上门收购,直接用构树置换养猪饲料;没有种构树的,先配送饲料,猪出栏时再抵扣饲料钱。合作社还承诺,出栏时每市斤高于市场价1元应收尽收。

没有本钱,合作社帮助垫付饲料钱;扩大养殖规模缺资金,郑吉兵又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8万元。

“去年养了60多头生态构树猪,光分红就有9万多元。”郑吉兵笑容满面地说,这两年,他家先后赊下了十来万元猪饲料钱,每年都是把猪卖了,才把欠下的饲料钱付清。如今,家里的产业大丰收,女儿也参加工作,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和帮扶郑吉兵一样,对口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为村里的每个贫困户都量身定制了脱贫“套餐”。“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逐户分类建立帮扶清单,因户施策达100%。”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陈益林说。

“房前屋后种红花玉兰景观树,省心又省力,还可以增加收入。”得知一些贫困户想种植景观树、正愁没技术,驻村工作队为他们定制了“劳动技能培训脱贫套餐”,把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送到农户家门口。“驻村工作队不仅请来了果木专家,还给我们提供适宜本地土壤栽种的种苗。”贫困户纷纷表示,脱贫了还要“拼命刨”,要把致富的路走得稳稳当当。

在业产坪村,扶贫工作队先后组织136人次参加食用菌培训、电商培训、中蜂养殖培训、创业培训,动员3名优秀青年到大学接受职业教育。“通过技能培训,不仅能让村民们提升了技能,更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陈益林说。

2016年6月,安琪集团的31名党员干部和业产坪村的61户贫困户结成了“亲戚”,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攻坚克难,实现“户脱贫、人销号”脱贫目标。驻村工作队给贫困户李海平定制的就是这份“打捆结对脱贫套餐”。

“仅肉牛出栏收入,已经连续两年超过10万元。”李海平告诉记者,和安琪集团党员干部打捆结对后,帮扶责任人邀请专家入户把脉、协助申请扶贫贴息贷款,牛羊养殖规模越来越大。

2018年,业产坪村189户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村出列、户脱贫、人销号”脱贫目标。去年,该村以户为单位、人均收入过万元。

循环种养,绿色产业释放“红利”

业产坪村去年生猪出栏8000头,村里除五保户外,家家户户养猪。“作为生猪养殖大村,我们必须解决好粪水污染水质、危害生态环境问题!”刘国安说,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支持构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全村掀起了一场养猪革命。

记者来到合作社的构树饲料加工车间,工人们从大货车上卸下一捆捆构树。经剁草机、粉末机、搅拌机粗加工捣碎、精细研磨、均匀搅拌等环节,构树变成了绿色颗粒状粉末。“这些粉末发酵20天后,与玉米混合,就制作成了构树饲料。”构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彭业涛告诉记者,猪吃了构树饲料,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

凭借全生态链,合作社养殖的构树猪被北京、浙江等大型农产品企业收购,进入北京、杭州和上海等市场后,卖出了每公斤96元、136元、176元不等的“惊爆价”。去年,构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产值达1800多万元,103户村民加入到产业链,带动周边农户务工分红42万元、发展产业分红140万元。

根据农业农村部新规:所有的粪物没有经过处理不能直接还田。构树猪的粪污问题如何解决?“抽粪车对猪圈里的粪尿进行干湿分离,将收集的粪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直接灌溉构树林、玉米地;农作物经机械加工后变成饲料,又用于猪牛喂养……”彭业涛说,穿行在乡村里的抽粪车将增加到10辆,循环种养的经济模式将为合作社开拓新蓝海。

目前,该合作社吸纳三方投资,总投资1.1亿元的五峰构树生态产业园已开工建设。该产业园占地105亩,集母猪繁育、肉猪养殖、粪污处理、土地改良、构树种植、饲料生产6个配套产业于一体。

“项目这么快落地,感谢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特事特办!”彭业涛开心地笑了。原来,疫情持续向好后,合作社打算在村里扩建生态产业园区,解决村民就近购买仔猪、就业等问题。但彭业涛和合伙人遇到了“选址难、征地难”的问题。

“产业园区落地后,土地流转有收入,村集体经济增收,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一举多得的好事啊。”得知情况后,村里和驻村工作队迅速召开屋场会,大家分片包干、入户做动员:“土地流转有租金,种植构树有奖补,合作社打工有工资。”一周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就将4户村民105亩山林田地流转征收到村集体名下,并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安琪集团及时伸出援手,出资15万元作为村委的土地流转资金。

彭业涛说,五峰构树生态产业园建成后,生态养殖产业将持续释放“红利”,持久地帮扶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母猪繁育基地除了自繁自养之外,还具备为全县养殖户提供优质仔猪养殖的能力;绿色饲料自动化喂养,将降低生猪喂养的劳动强度,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粪污处理中心变废为宝,让乡亲们端上生态环保饭碗,还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多万元。

茶收三季,“摇钱树”效应显现

夏日的业产坪村,绿色的茶园沿着望不到头的山岭绵延。

天刚微亮,杨苗苗和爱人便抬着剪叶机来到茶园收夏茶。“以前在业产坪村,农户只采春茶,现在一茶采三季,一亩茶园可以增收2000多元。”杨苗苗说,她家去年又扩大了茶叶种植面积。

改变,从延长茶产业链开始。

“业产坪的海拔适合种植黑茶、青砖茶,而这些茶的原叶主要是夏秋茶。”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第十九代传承人何建刚说,从2013年开始,宜昌鑫鼎集团依托旗下长盛川青砖茶产业优势,帮助业产坪村发展以种植、加工黑茶为主的茶叶基地。

中午,记者跟随杨苗苗载着鲜叶,来到五峰鑫鼎长盛川茶叶专业合作社。这家合作社于2014年成立,采取“企业+合作社+示范基地+茶农”的运行模式,提高茶园夏秋两季茶叶的利用率。

“我们安排了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收购绿茶及茶农的鲜叶。”何建刚说,今年受疫情和冻害影响,春茶减产,合作社提高采摘标准,也提高收购价格,最大限度减少茶农损失。

“驻村工作队进村后,我们的农产品再也不愁销路了。”杨苗苗说,和去年相比,同样的鲜叶价格差不多翻了一倍。再加上夏秋茶每半月一采,可一直持续到10月,为茶农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

刘国安告诉记者,为了让业产坪的茶叶应收尽销,安琪集团常年开展消费扶贫,三家对口帮扶单位在宜昌老年大学建起扶贫超市,驻村工作队在三峡物流园搭建起了农产品消费平台……茶叶值钱了!一时间,业产坪村的村民纷纷选择了种植茶叶,茶园种植面积从1000亩扩至2600亩,茶树的“摇钱树”效应显现。

据了解,宜昌鑫鼎集团还在业产坪村帮扶建立了青砖茶初制厂,带动贫困户就业。今年,该集团又投资70万元,对茶厂升级改造,年加工能力扩大到300吨/年,可带动87户贫困户增收。

“今秋开学,业产坪村走出8名大学生,鑫鼎集团给每个家庭送去两万元助学金。”刘国安说,鑫鼎集团帮扶业产坪村十年,共为41名大学生发放助学金达82万元,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的帮扶“组合拳”,正在为业产坪村彻底拔掉“穷根”,村民们重视教育、比赛培养下一代蔚然成风。

软硬双修,“空壳村”变富裕村

李子孟、胡定艳夫妇是村里养牛产业的带头人。他们通过收、养、贩,带动起了全村86户养牛。

“每逢雨季,遇上牛出栏,湿滑泥泞的山路总是让人进退两难,门前一公里半的出组公路常常要走1个多小时。” 五年前,记者进村采访时,胡定艳最迫切的愿望是修通自己家门前一公里半的出组公路。

没想到,当年同行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安却直摇头。“全村大约有39公里的通组路没硬化,近千万元投资从哪里来?”刘国安算了算账。

在市直三家对口帮扶单位倾力帮扶下,业产坪村共整合、撬动项目建设资金4351万元,启动大小46个扶贫重点项目,硬化、新修、扩宽通组公路,贯通乡村道路网。2016年12月,一条连接业产坪村至宜都王家畈高速公路出口的旅游专线道路全线贯通,从宜昌城区到村里只需要1.5小时。

“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一件件变成现实!”胡定艳笑了。她说,通组公路修到家门口后,她把几十头牛拖到湖南长沙去卖,相比在附近交易,一趟多收入3000多元。如今,全村的养牛户越来越多,户平至少增收了1000元。

一场大雨过后,蜿蜒于山间的柏油路愈显油亮宽敞。刘国安说,目前,村内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绿化和亮化,一条条道路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出行状况,路通畅了,村民的心气也更高了。

改善农村的精神风貌,首先要从改善人居环境做起。“五年前,整个村庄十分破败,到处都是土坯房,感觉村子里无人居住,没有一丝生气。”刘国安说,历任驻村工作队接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对全村土院落和土坯房进行拆除,村民利用当地政府的危房改造补助,纷纷住进了新房子;每家每户都安装了庭院灯、热水器,通上了自来水,有了污水管道,装上了抽水马桶,村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条件。

在业产坪村,变化的不仅是“面子”,还有村民共商共治共享的“里子”。陈益林介绍,村里通过召开屋场会,对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协商共治,实现了“村民的事村民议、村民的事村民定”。

村里的生活环境改善了,老百姓观念也随之转变,随地乱扔垃圾的陋习渐渐被摒弃。“好环境来之不易,需要邻里们来共同维护。”最近的屋场会上,村民们正在讨论如何更好实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卫生已经变成村民的自觉行为,村民成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角。

驻村工作队还在村里深入开展扶志教育引导,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市委组织部为村里三个流动图书站发放价值上万元的文化科普书籍,市委老干部局为全村22名留守儿童发放助学金1.1万元,安琪集团开展“三留守”健康知识讲座,发放价值达4万元的营养产品。举办农民丰收节、农民趣味运动会,开展评先表优和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村级文化长廊建设,建好村级荣誉室、陈列室,展示业产坪历史文化。

得知村里要兴建居民集中居住小区,安琪集团再次出资15万元建设“三通一平”项目。村民王士华说:“我早就报了名,新房建在这里多方便啊:挨着公路,旁边有超市、卫生室。”在王士华的身后,业产坪的新时代画卷徐徐打开……

记者手记

一路采访,满眼欣喜。

业产坪村因地制宜蹚出来的脱贫攻坚之路,成效实在,经验可贵。

产业脱贫,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致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他们瞄准的不仅仅是脱贫,而是如何在贫困地区造血。该村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聚焦生猪养殖和构树、茶叶种植主导产业,统筹推进牛、羊、中蜂、玉米、药材等产业一体发展,初步形成特色鲜明、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基础、群众为主体的产业脱贫模式,既发挥了带贫效果,也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党建引领,用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推动抱团发展。该村以召开群众屋场会为抓手,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走进群众屋场院子,宣讲党的政策,分享脱贫故事,构建起“支部+协会+龙头企业+基地+能人大户+普通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全村形成了“构树猪、生态牛、绿色茶”为主打的产业发展体系,不仅是帮助贫困户建立稳定、长久增收渠道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更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

脱贫不返贫,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访过程中,记者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每一个受访者,都有一种“宁可拼命刨、绝不等靠要”的自力更生精神,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满满。每一个脱了贫致了富的人,都以实际行动带动更多人富起来。支部领办合作社、“双带”干部、村规民约,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等一系列基层组织创新,带动群众共建生活美、环境美、治理美、人文美,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