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让高质量发展更有底气

2024-03-13 14:50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审核:郭晓晖

近日,李强总理在介绍未来政府工作任务时,首条就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在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多个省市也宣布向“新质生产力”发力。毫无疑问,“新质生产力”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时代“新宠儿”。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指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商业盈利模式产生颠覆和重塑改造的新生产力,可以视为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气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后又一次新技术革命。其本质是通过增强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制造装备、新信息技术等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的科技创新“硬实力”,提升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芯片设计专利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上的“软实力”,来培育我国的新业态,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国产大型邮轮顺利完成首航并开启常态化运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中国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显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坚实支撑力。然而,要想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始终掌握主动权,则还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谋划布局是前提。要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前瞻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要求,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要在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新质生产力主阵地,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提升相应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技平台,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良好基础。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核心。要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原创性、基础性技术研究;要围绕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支持企业做科技创新的主角,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政学产研协同发力,打好技术攻坚战,促进颠覆性和原创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尽快跳出西方的“议程设置”所带来的“追赶-落后”“再追赶-再落后”的“追赶陷阱”,加快我国发展从传统的后发追赶、创新驱动,向超越追赶、创新引领的转型。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是关键。要坚持党管人才,努力搭建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自主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团队精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紧跟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增设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关的专业,实行专业课程数智化转型,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要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内各大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间的合作交流,从人才选拔、课题选择、研究成果、企业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利用各方现有的学术优势、研究积累、产业资源,实现人才全方位培养优势互补,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具有跨界创新思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是根本。一方面,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推进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的智能化变革,通过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加快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带动产业结构与形态梯次升级;另一方面,延伸新兴产业衍生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要把大力发展战略产业与未来产业同改造传统产业,加强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良性互动、上下游联通,使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得到全面发挥,推动完成产业从旧质到新质的质变。

作者:枝江市董市镇人民政府 王晓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