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服务“金钱市场”无处遁形 

2023-12-20 11:10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审核:金睿

花298元就能买到8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近日,有媒体报道,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志愿服务时长却被当成了商品“买卖”,并被明码标价,有的只需要购买“助农包”“公益包”,足不出户居然也能领取时长;还有的远程“签到签退”,甚至有“专业团队”为用户谋划……本该是“志愿”的事情成了一门生意,“志愿时长”悄然变成“志愿市场”。

志愿服务本是秉持自愿和公益的社会性服务,是推进爱心奉献、社会实践、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而花钱购买“志愿服务”时长完全与志愿服务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当公益事业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无疑是对志愿精神的亵渎,影响了志愿服务的形象,沦为了形式主义。

当志愿服务成为了一种任务,演变成“负担”,甚至异化为“金钱市场”,显然早已跑了题、偏了道、变了味,沦为形式主义。要想治理“志愿市场”的乱象,则需对症下药、多方合力、常抓常管。

一是优化志愿服务可实践性。一方面有关部门和各大、中、小学进行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要求,建立更加多元灵活的志愿服务方案和评价体系,让志愿服务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实践性,不要简单把“惟时长论”作为志愿评价标准,而是要更加注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让学生有所劳、有所获;另一方面,要杜绝教育系统内落实志愿时数这一考核指标时出现层层摊派、责任推诿、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通过线上公众号发布志愿活动、线下志愿协会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对部分学生“不会找”“找不到”的现象进行帮助,不能放手不管或是丢给学生和家长。同时,对于部分高校存在“用志愿时数绑定讲座活动、学生工作以提高参与率”等现象,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监管,将好的资源放在对的地方。

二是监管志愿时长的真实性。相关部门要坚决对志愿服务造假行为说“不”,敦促各单位、各平台在资质认证、时长录入等环节加强审核管理、从严把关,严格信息记录和证明出具;完善监督机制,向公众公开相关的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对“志愿市场”行为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及时查处和关闭违规的平台,严肃处理此类违规之举。与此同时,学校也要严格审核各项志愿服务材料,严厉处理“蒙混过关”的行为,杜绝学生和家长的侥幸心理。如此才能让志愿服务回归教人育人的初心,不让其成为“双向负担”。

三是改变老旧志愿服务观念。为“志愿时数”挤一挤水分,除了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查堵,还要靠家长、学生、以及志愿者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因此,相关媒体和社交媒体可以利用抖音、短视频等平台,广泛宣传志愿服务的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服务性的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家长、社会其他志愿服务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作者:董市镇人民政府 王晓伟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