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发力,为未成年触网保驾护航

2023-11-27 15:38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肖雨琴  审核:金睿

近日,一名母亲发现其孩子观看的游戏主播脏话连连,节目内容充斥着暴力、脏话等不良因素,互联网与未成年人成长的话题又再次引发众议。在互联网高度渗透、上网触手可及的当下,未成年人是地地道道的“数字原住民”,网络甚至已成为其日常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水和空气”。为确保未成年能健康上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须多方协同发力,顺应数字化社会发展规律,治管教结合,营造健康雅致的网络环境,为“互联网一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互联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生了诸多问题,内容风险、财产风险、价值风险、安全风险等风险随之而生。据《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其中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0%,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持续增强政策“刚性”保护,织密织细法治保障,加强网络监管。有调查显示,在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比例已达到25.5%。在制度上,应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新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普法宣传,严厉惩治涉及未成年人的诱导性充值消费、网络社交诈骗等违法行为,防止网络暴力等现象频繁发生。网络监管部门要重点巡查未成年人活跃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产品功能和位置板块,受未成年人追捧的新技术、新应用以及流行的智能设备自带APP和第三方应用,斩断网络游戏相关的黑灰产业链,建立便捷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对于新型上网设备严格监管,明确生产厂家和软件开发商的法律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与时俱进扩大监管面,从深从细全面整治,从严从重处罚处置。

净化网络生态,以技术升级“柔性”约束,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各网络平台应强化未成年身份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升级,推动“防沉迷系统”及“青少年模式”的更新优化,进行时间上的“总量控制”,从机制源头填补网络防沉迷方面存在的技术漏洞。做好内容分级分类,增加优质内容供给,让青少年模式能用、管用,更要好用、爱用,切实发挥作用,避免成为形式上的保护工具。同时,各网络平台应当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和内容管理,加强对平台用户及平台内容的稽查审核,强化流量管控,分类把关审核,对涉暴、涉恐等不良及消极负面信息的用户和内容,及时封禁、下架处理。做好大V博主实时监测,重点关注价值引导,如若发现粉丝量较大的违法违规用户,发现即处理,同步做好收尾工作,严防其利用虚拟AI技术“重生”。

加强素质培养,分级分类“对症下药”,逐步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质。家庭要发挥好“第一课堂”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正确管理未成年人上网。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及需求,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地区。面向小学生,尤其要加强引导其正确认识网络,要扣好“第一粒扣子”,养成良好上网习惯以及隐私保护能力;面向中学生,重点引导其遵守网络规则,规范言行,借助互联网资源帮助学习提升,注意防范网络社交风险。

网络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把“双刃剑”。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不能逃避,“堵”必不能“疏”,须多管齐下、全民参与,以各方合力为未成年人撑起“一把伞”,帮助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用网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

作者:宜都市医疗保障局 程岩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三峡宜昌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