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在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时,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上世纪六十年代,塞罕坝流沙遍地、草木稀疏,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决定在此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下,塞罕坝诞生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和奉献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生力军,我们要从塞罕坝精神中汲取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和奋进力量。
从“一群人”到“几代人”的坚守,闪耀着一生忠于党的事业的信仰之美。“草木植成,国之富也”,59年前,为破解风沙南侵的困境,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拓荒先锋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身赴荒原。他们始终牢记修复生态的使命,将满腔热血挥洒在荒漠沙地。半个世纪以来还有无数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加入塞罕坝的建设力量中,正是这一颗颗为党的事业而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赤子之心,创造出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从“一棵松”到“一片林”的成功,展现着踏平坎坷又出发的奋斗之美。六十年代的塞罕坝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地上都是沙,百里不见树。”第一年,栽树1052亩,成活率不足5%,第二年又栽树1240亩,成活率只有8%。面对艰苦的条件和接连的失败,建设者们愈挫愈勇,咬紧牙关,“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一步接着一步走,一代接着一代干,播种下希望的“种子”,随着“一棵树”长成了“一片海”。
从“黄沙天”到“绿色美”的转变,引领着绿色发展的生态之美。塞罕坝的建设史是一部牢记使命的艰苦创业史,如今这片枝繁叶茂的绿洲更映照着中国的绿色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曾经的“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现在“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塞罕坝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我国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
作者:宜昌市远安县旧县镇石桥坪村 罗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