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本年度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2046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77个,密码科学与技术、量子信息科学、智能飞行器技术等37个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社会的全新变化催生崭新的学科专业,与时俱进的更新专业符合时代的变迁趋势,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绝非儿戏。实事上,教育部每年都会集中对该项工作进行备案或审批。虽然自2012年起教育部逐渐下放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审批权,但本科专业设置依然需要经过校内专家审议、社会监督、申报主管部门等一系列严格程序。基于经济社会现状,或新增新兴专业,或裁减“落后”专业,都是高校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举措。如何让学科规划与社会进步程度相匹配,是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学深悟透的必修课。
按照“十四五”规划,我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致力于在国际科技界、文化界、产业界等取得创新突破并占据世界科技创新制高点。规划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精尖人才队伍和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国家需要人才支撑。作为引领时代变革、培育创新人才的“孵化器”,高校对锻造“高精尖”人才的重要作用自然不言而喻。在这片充满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沃土”上,高校更应以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地理念,适时增减专业,集中优势教学资源,积极培养各类“术业有专攻”的人才。
更何况,如今新领域、新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在培养相应人才这件事上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面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社会格局,各大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兴专业,每年为社会输送的创新型人才不在少数。放眼我们生活的世界,上到“嫦娥”探月,下到“蛟龙”入海,“国之重器”稳稳掌握在自己手里,量子信息、合成生物等关键技术创新成效显著,5G通信、AI智能服务等产业升级惠及千家万户,方方面面的成果都少不了创新型人才的贡献,而这背后,是高校致力于壮大创新型人才的生动实践。在创新致远的道路上,我国高等教育做出了有益尝试,对于增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效应日益凸显,这是对国家建设创新型人才的有力回应,也是符合社会变化的应时之举。
诚然,高校专业增减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聚焦未来社会发展态势,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才能在打造创新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猇亭区委网信办 余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