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如今,各项工作都在比学赶超,“5+2”“白加黑”早已成为许多基层干部的工作常态。但在很多单位,“唯时长论”“坐班不做事”“领导不走我不走”等形式主义加班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常态开始演变为一种“病态”在单位中蔓延,不仅普通干部有苦难言,也让整个单位的工作氛围变了味。
诚然,基层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事情多,特别是在急难险重一线,为高质量完成工作,加班无可厚非。同时,作为党员干部,为了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加班加点更是责无旁贷的。但以下三种“不健康”加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助长“形式主义”,值得警惕。
自身业务不精导致的被迫性加班。同样的工作任务,有的同志思路清晰,上手快,工作开展起来事半功倍。有的却像无头苍蝇,一天下来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甚至漏洞百出,不得不熬夜加班赶进度,甚至“长”在了办公室,归根结底,还是自身业务不精。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在信息化、知识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每一名干部都应该有“本领恐慌”的自觉性,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练就“十八般武艺”,切实做到手握“金刚钻”,能揽“瓷器活”,增强为人处世底气。要善于运用媒体、书本、他人等多种方式丰富自己的学识和业务能力,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工作效率,才能将任务完成在八小时内。
工作作风散漫导致的习惯性加班。有的同志刚刚参加工作时,斗志昂扬,办起事来分秒必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开始萌生了“事情是搞不完的”消极思想,成了单位中的“老油条”。内心上已经把加班视为常态,除部分应急性、突发性的工作外,对于一些“咬咬牙、提提劲”就可以在八小时内有效完成的任务,习惯于延伸到下班后再去做,久而久之打破了正常工作秩序,养成工作作风散漫、办事拖沓的习惯。一方面,这与单位在任务分配上有一定关系,长期的“鞭打快牛”导致这部分员工养成了能拖则拖的工作习惯,但更重要是干部自身的党性修养退化和敬业担当意识缺失。这就要求单位应当科学合理分配任务,同时,要多种形式持续加强干部职工的党性教育,提升干部职工素质,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领导个人态度导致的跟风性加班。单位的工作氛围好不好,主要领导起决定性因素。有的单位以“加班多少论英雄”,树立了不好的选人用人导向。领导不下班,谁敢下班?这种领导一人加班,其他人陪着的“形式主义”加班现象在一些单位早已约定俗成、司空见惯。不可否认,有些加班是因为临时性工作必要的因公加班。但主动加班只为“博领导一个点头”的现象在工作中并不少见,有些单位甚至还成了常态,出现一种“不加班就不上进”的认识。不仅如此,这种“怒刷存在感”的形式主义加班还从线下延伸到了线上,“深夜朋友圈发一张下班照片”“聊天群加班”俨然成风。长期以往,这种风气将在干部职工内部滋生惰怠、投机取巧、效率低下等问题,对党的事业发展而言无异于舍本逐末。尽职尽责,必须注重效率,单位要树立不看苦劳、看功劳的导向,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加班,不加没必要、没效率、没实绩的班。
当然,我们始终应该提倡和鼓励夙夜为公、宵衣旰食的奉献精神,但绝不是用“熬时间”、“熬身体”的方式来推动工作,更不能让“空荡荡”的加班成为一种“刻意邀功”的形式主义。只有自觉真抓实干,该工作的时间保质保量把工作做好,该加班的时候任劳任怨,才能成为群众爱戴、领导赏识的好干部。
作者:远安县委组织部 杨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