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看特色产业如何提质

2024-03-28 10:38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韩露  审核:李懋

春天,是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起点。抓好春耕备耕,对于确保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丰产至关重要。

宜昌是我省重要的粮油、柑橘、茶叶、蔬菜、水产、畜牧和中药材基地。这里柑橘产量全省第一,是国内唯一“四季产鲜橙”地区;这里茶叶产量全省第二,是乡村振兴、百姓致富的“黄金叶”;远安有“中国春栽香菇之乡”的美誉、长阳是全国高山蔬菜发源地……这些当家农产品,经过不断培育、发展、壮大,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产业和百姓增收的富民产业。

农村特色产业怎样提质增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带您去看一看。

正值羊肚菌出菇时节,远安县茅坪场镇何家湾村昌林有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大朵肥厚的羊肚菌长得密密麻麻。菇农半蹲在泥地里弯着腰割菌子,不久,一垄成熟的羊肚菌就被采收完毕。

3月23日,远安县羊肚菌又到收获季。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王丹 摄)

羊肚菌是远安目前种植面积最大、推广程度最高的珍稀菌。2018年,远安探索“大宗香菇+珍稀菌”配套种植,首次将珍稀菌种植纳入食用菌产业迭代支持范围,稳步推进羊肚菌、桑黄等高价值珍稀菌品种推广,以提振产业发展信心。

2023年,远安羊肚菌和桑黄等珍稀食用菌220亩,同比增加226%。今年春季,远安羊肚菌种植面积达到278亩,平均收益达4万元/亩。

远安食用菌突破发展难题

错季种植羊肚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王丹 周磊

羊肚菌卖出高价

“鲜羊肚菌现在的价格每斤约65元,个大饱满的1斤能卖到85元。”昌林有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世荷说,羊肚菌的价格是香菇的20倍。

远安是“中国春栽香菇之乡”,香菇产业曾是远安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2019年,远安传统香菇价格跌至冰点,1斤收购价不到4元。而在茅坪场镇的马家坪食用菌基地,羊肚菌试种成功,每斤市场价达到120元。

远安县茅坪场镇晓坪村菇农采收的羊肚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王丹 摄)

遭遇香菇市场行情低落,范世荷把目光转向了羊肚菌。经过两年探索,2021年,范世荷基地5亩羊肚菌喜获丰收。“亩产最高有1300斤,最终收益近30万元。”亩均6万的纯收入,能抵5万袋香菇。

“但相比香菇,羊肚菌门槛高很多。”一旁技术人员介绍,春季5厘米表层土壤温度要稳定超过11.5℃,菌子需要湿润的环境才能萌发。向上看去,一层黑色的遮阳网将大棚遮得密密麻麻,虽然羊肚菌喜暖,却怕太阳直射,遮阳网必不可少。

远安县茅坪场镇晓坪村是食用菌种植特色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王丹 摄)

范世荷还在菇棚内增加微喷系统,挂上温度计,随时监控。在大棚两端开辟通风口,避免因喷淋导致过湿和棚内温度过高。部分大棚两侧还安上了风机,保持棚内能够时刻换气。“羊肚菌娇贵,管理不好长势就不好。”范士荷说。

推广仍面临难题

珍稀菌种植来势较好,目前,远安全县羊肚菌种植面积278亩,已经有大自然、昌林、菌香苑、土山菌、茗蕈(长荣)、润生农业等14个主体种植,但鲜有农户自己种植。

“各类珍稀菌种植、加工技术难突破,种植风险大、效益不稳定,推广仍面临难题。”远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昌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里,一个巴掌高的羊肚菌上长了白色的网状霉菌。基地负责人张楠说,大棚已经连续种植3年,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病虫害增加,今年羊肚菌产量明显下降。张楠决定将现有的8亩羊肚菌大棚,改种木耳,重新开辟20亩羊肚菌大棚。“从零起步种植羊肚菌,一亩设施投入约2万元。”张楠说,换地加再建大棚的资金,对于大户来说也很紧张。

不仅是羊肚菌,设施投入高是几乎所有人工种植珍稀菌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之所以珍稀,就是因为生长环境苛刻,不常见。”森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人员陈望俊说,羊肚菌虽然收益高,风险也大。

2022年,范世荷将种植基地拓展至92亩。但开年两次冻害,导致羊肚菌大量冻死,92亩大棚最终收益只能保本。去年3月初高温,大棚里刚刚冒头的菇不到一个星期就热死了。今年为了降低风险,整个基地将羊肚菌种植规模收缩至8亩。

去年,远安发布“菌九条”,从菌种培育、人才引进、扩大种植规模、设施改造等方面鼓励发展食用菌,每亩最高可提供2000元的补贴。陈望俊说,天气、技术仍然是发展珍稀菌的“拦路虎”,“建议农户在5亩以内小规模试种”。

“菌稻轮作”“错峰上市”提升收益

在菌香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老板汪宗斌开始尝试错季种植羊肚菌,以提升亩均收益。

“腊月上市的鲜羊肚菌1斤能卖到120元,是现在丰产期价格的两倍。”去年,汪宗斌在外考察发现,云南羊肚菌在春节前就已经上市,紧临年关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也高。

受到启发,他在自家基地开辟出1000平方米的实验棚,将塑料大棚增加至三层,增加加热设施,模拟热带气候。今年1月份早熟羊肚菌成功出菇,亩产达到400斤。“每亩投入增加约5000元,但收入增长超过一半。”今年他将扩大至5000平方米。

汪宗斌种植羊肚菌88亩,这是县内羊肚菌种植面积最大的基地。如何提高亩均收益,是汪宗斌目前最想要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有限,88亩羊肚菌约需要30人的用工。目前,他正探索“菌稻轮作”,减少土地轮作投入。

“10月份稻谷收割完之后,在空闲的稻田上开始搭建菌菇大棚,经过一个冬天的培育生长,清明过后,羊肚菌开始收获。”汪宗斌介绍,在羊肚菌采收结束后,撤掉棚膜,就可以继续种植水稻。“水田经过半年的封闭耕作,可以减少留存的微生物和病虫害,这种轮作可以减少换地带来的损耗。”目前,汪宗斌“稻菌轮作”可实现亩产羊肚菌800斤、水稻1000斤,每亩收入达4万元。

五峰渔洋关镇汉马池村

生态防控保茶叶绿色安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元媛 匡柏学

通讯员 胡鹏 田丹

3月21日,五峰县渔洋关镇汉马池村,72岁的茶农田开杰操作小型耕田机,在茶垄翻地松土。“为了环保安全,我们都不打除草剂,用机器锄草、耘田。”田开杰种植了8亩茶叶,每块田里都插着黄色的粘虫板,采取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

汉马池村位于五峰渔洋关镇西北部,森林覆盖率82%,为高低山布局。海拔600米以下的区域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发展茶叶8000亩。2023年,五峰获全国第2个、湖北省第1个“生态低碳茶”认证基地,被农业农村部纳入“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县”。

受雨雪冰冻天气影响,今年春茶采摘比往年推迟一周。2月底3月初,农技人员就走进多个产茶村,指导低温冻害后恢复技术,对茶树进行修剪、追肥。

汉马池村茶农郭士和的茶园当天正式开园。趁着开园之际,五峰渔洋关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技术员何清清也来到郭士和的茶园,随机采摘芽茶样本,确认农残是否达标。

“全部合格。”得到结果,郭士和挂着小布袋,开始采摘今年的第一茬新茶。茶园里,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培育土壤,应用粘虫板、杀虫灯、昆虫性信息素诱杀等生态防控技术,守护茶叶绿色安全。

当天,湖北常乐茶业有限公司收购了200多斤鲜叶,每斤价格100元左右,与去年持平。“虽然开园晚,品质还是很不错,芽头匀整、鲜活度高。”公司董事长沈小波说。今年公司自动化、清洁化茶叶加工生产线也将首次启动,“智能设备推动茶产业从粗放加工向标准化加工转变,达到绿色环保、安全健康、提质增效的目标,满足有机茶叶生产需求”。

“全村从茶树种植到采摘,全程绿色防控、生态监管。”汉马池村党总支书记黄万平介绍,该村茶产业人均收入5000元,今年下半年,还计划对不具备优势的茶树品种进行改造,引进优良品种,建设绿色生态茶园,打响有机茶品牌。

当阳两河镇群丰村

合作社带动鱼腥草全产业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通讯员 陈昕 覃家琦

3月19日,当阳市两河镇群丰村,两辆小货车拉着刚从田里挖出来的鱼腥草,相继驶进村口加工车间。在高压水枪冲洗后,这些鱼腥草被装进一个个标准袋,发往贵州。

一座采用新型育种技术的大棚里,一人多高的双层铁架上,一排排鱼腥草从黑白相间的泥土里冒出嫩绿的茎叶。育苗大棚采用无土基质培育,水、肥、气、照一体化智慧控制系统一应俱全,光照、洒水、施肥全智能化控制。水肥一体化系统采用滴灌的方式,将科学调配的肥料定时、定量合理供给,精细配比、精准喷施,既省力又节水,相较于传统种植更绿色环保。

“这些是去年12月底种的,再过两个月就能有收成了。”群丰村党总支书记石明成介绍,该村种植鱼腥草1500亩,去年人均增收1万元。

两河镇地处沮漳河冲积平原,白黏土、旱地油沙土质肥沃疏松,种出的鱼腥草根白须少,口感爽脆。

早在1998年,群丰村村民就开始试种鱼腥草并取得成功。作为当地鱼腥草产业带头人,2013年,石明成领头创办当阳市明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流转土地1000余亩,吸纳2380户农户土地入股,参与经营。

2021年,石明成投资建设160亩鱼腥草产业园。“通过大棚育苗的鱼腥草,生长周期从9个月缩短至4个月,亩产收成从1万斤增长到1.2万斤,销售价格上涨0.2元/斤。”他说,育苗温棚全年可供苗160万株,能满足1.5万亩鱼腥草种植。去年,明成蔬菜合作社鱼腥草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

58岁的村民谈文华家里种鱼腥草已有六七年,加入合作社后,再也不愁鱼腥草的销路和技术,去年底种下的7.2亩,将在今年下半年收获。“一年可挣二三十万元。”谈文华充满信心。

近年来,当阳市大力推进鱼腥草种质保护、智慧种植和产品开发,打造鱼腥草全产业链。石明成介绍,由中国药材、国药集团和当阳明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打造,600亩的高标准鱼腥草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已经建成,500吨的鱼腥草冷链储藏基地将在本月投入使用,和国药集团合作的中药切片生产车间计划在4月底投产。

秭归彭家坡村

无人机运橙 修剪队“出山”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周华山 吴波

3月12日,秭归县归州镇彭家坡村,吒溪河边,漫山橙树被金灿灿的果实压弯枝头。高山上,无人机正在运输刚刚采摘的红橙,而在另外一边旋耕机正为橙树打窝施肥。

春季的彭家坡格外繁忙,既有成熟的红橙采摘,又有伦晚需要修枝施肥,同一个场景里,丰收、春管同时进行。

果农王立成正忙着在橙园里修枝。“橙树的修剪要通风透光、上下分层,修剪后形成伞状,1杆3枝,大枝稀、小枝密、挂果不费力。”一谈起修剪经验,王立成就滔滔不绝。“伦晚4月成熟,花果同枝,剪花为果子留足营养。”满树的伦晚,在他的精心呵护下,饱满鲜艳。

果农王立成正在橙园里忙着修枝。

王立成今年已经63岁,家里种有9亩伦晚脐橙,种脐橙已经44年,成为一名“土专家”。

彭家坡村是秭归最早的一批脐橙“亿元村”之一,独特的峡江气候适宜脐橙生长,再加上章文才、邓秀新等教授到秭归为果农传送技术、释疑解惑,带动了当地一批“土专家”的成长。

王立成一边跟农技专家学习,一边总结实践经验并创新。“锯压枝梢头,剪刀做引口,四两拨千斤,枝跟锯子走。”王立成独创了一套自己的修剪方法,让修剪更为轻松省力。

拥有40多年的种植经验,王立成成为当地技术输出的主力,足迹遍布浙江、广西、湖南、江西、四川、重庆,服务其他产区一些种植大户,每年2至3个月时间,每天1000元,包吃包住包路费,仅靠技术服务王立成就能挣8万元。

“村里有大约300人的修剪队,忙完自家的活之后,每年会去湖南、广西、四川等多个柑橘产区进行技术指导。”归州镇公共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军说,他们人均工价在400元到1000元之间,主要对修剪、嫁接、品种改良等进行建议和示范。

在彭家坡村口处伫立着的巨大标牌上镶嵌着7个大字:“中国脐橙第一村”。村党总支书记李强说,1985年,当时农牧渔业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优质水果鉴评会,彭家坡村选送的罗脐35号后代果实,居全国橙类第一名,为后来秭归荣获“中国脐橙之乡”称号作出贡献。

2017年,彭家坡村与邓家坡、王家桥脐橙产值均超亿元,成为秭归第一批脐橙“亿元村”。在大家靠卖果挣钱的时候,彭家坡村村民又走在了前头,他们正在靠卖技术挣钱。

李强解释,秭归地处山区,交通、人力成本均较平原地区更高。彭家坡村一共2600余人,其脐橙种植面积为5600亩,无论是面积还是可用劳动力均比不上平原地区。

“脐橙要想突破,就只能从技术和品质上着手。”李强说,每年政府都会开展一系列培训和示范户展示,让村民直面自己种的橙子和优质脐橙的差距,自发改善品质,种植上的“卷”将对技术和品质的高标准刻在农户心里。

目前,全村正在推广疏果间伐,原来种植每亩100株果树,现降低到65株以内,以保证剩下的果树营养充足,果子大小、甜度均为上乘。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