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清晨,走进宜昌市救助管理站,一夜秋风吹落的黄叶洒满了院内的沥青路,将落未落的银杏果挂在枝头,静谧、安然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为这座成立近60年历经几度变迁的老站添上金黄的油彩。
打造“宜站回家”,致力提供一站式回家服务
走进接待大厅,映入眼帘的是绿色背景上鲜红“家”字,左手边迎风飘扬的党旗展板上,镌刻的“筑牢战斗堡垒 打造宜站回家”12个大字煜煜生辉。
“‘宜站回家’是我们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党建服务品牌。”该站党支部书记、站长李建华介绍:“‘宜站回家’取一站回家谐音,有三层含义。一是致力于为救助对象营造家的温馨,让救助对象来站如回家,视救助对象为家人;二是致力于通过提供心理疏导、寻亲服务、购票或护送返乡等服务,帮助救助对象找到家人回归家庭;三是致力于帮助无法回家的救助对象落实托养安置、低保认定等政策,让救助对象安家乐业。”
三层含义,代表着三个层面的救助。对宜昌救助人来说,让救助对象在站里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帮助他们找到家人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使命与担当。
走失26年的母亲与儿女相拥而泣,滞站5年的聋哑独腿老人寻到亲人,走失15年的聋哑哥哥等来弟弟接他回家……该站的宣传展板上,记录了很多救助对象寻亲成功的感人故事,图文定格的只是团聚的喜悦瞬间,背后却承载着宜昌救助人不抛弃、不放弃,照亮每一名救助对象回家路的信念与坚守。
“宜站回家”党建服务品牌的创建,为救助对象回家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宜昌救助人悉心培育,用心灌溉,从救助对象身上探寻解锁身世的密码,一座山,一条河,一方口音,一种风土人情……他们抽丝剥茧,牵针引线,最终带着救助对象走向亲人,筑梦团圆。
坚持党建引领,做好“党建+业务”结合文章
宜昌市救助管理站主要负责对城区生活无着的流动困难群众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通过多年从事救助管理工作的经验,该站发现很多救助对象都要经历从发现救助到照料服务,再到寻亲回家,最后护送返乡四个环节。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该站创建了“功能型党小组”支部工作法,根据党员工作岗位及其所属救助环节,将27名在职党员划分为街面救助党小组、照料服务党小组、寻亲查询党小组和安全护送党小组四个功能型党小组,在支部领导下,打造了四支先锋队伍。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四个党小组充分发挥党员在前精神,难走的路先走,难下的坡先下,难劝导的对象先劝导……大家以“关系在支部、活动在小组、奉献在岗位”为途径,结合救助工作实际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我为受助人员做餐饭”等专项救助行动,让党员带动普通职工,在共同帮助救助对象走出困境、重返家园的过程中,增强互动与交流,打好协调与配合。
该站通过划分功能型党小组,打造“宜站回家”党建服务品牌,汇聚了全体党员及职工参与救助服务的新效能,以救助寻亲事例为蓝本提炼形成的情景舞蹈《幸福驿站》在全市文明单位展演活动中荣获全市“十佳”创新品牌,该站党支部被授予“宜昌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一级党支部”等称号,“功能型党小组”支部工作法入选市直机关工委党小组建设观摩讲评展示。
开展温情救助,托起救助对象“幸福底线”
在宜昌市救助管理站,目之所及的是各级领导对民政工作的殷殷嘱托,“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忠诚、良知、爱”的宜昌救助精神,是宜昌救助人救人于困境之中、助人于团圆路上的赤诚与热爱,是凝聚在一代代救助人心中的生命力与精神力。
提到宜昌救助精神,每个字的提炼都饱含着宜昌救助人对救助文化的解读,“救助文化归根结底是爱的文化。你的心中没有爱,你就做不好救助工作。”李建华如是说。
在该站救助的27000余名对象中,有这样一位特殊老人让人印象深刻。他年逾古稀,离乡辗转四十余载,带着一身病,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给曾经童年时救助他、收留他十几年的救助站打来了求助电话。
“他当时的身体情况非常差。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他靠坐在宜昌东站一楼进站口的柱子旁,戴着口罩,插着导尿管,旁边是一个花色的尼龙塑料袋。”工作人员李枝银说:“我们立即把他送到了定点医院检查,诊断为肾衰竭,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听到确诊消息后,我们心里非常难受。”
在老人住院治疗期间,李枝银多次去医院看望回访,也逐渐了解了老人与市救助管理站的渊源。老人童年时流浪到宜昌,被当时的市收容遣送站(市救助管理站前身)收留,待了十几年,28岁时在站里帮助下落户宜昌。后来,他自行外出打工,如今年逾古稀,身体情况不好,加上疫情封锁,无法自行解决温饱问题。绝望之际,他忆起了儿时让他倍感温暖的救助站,遂打电话求助。
又一次的回访中,老人突然拉住了李枝银的手,问道:“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你们能不能带我出去再看一看宜昌?”在征询医院医生意见后,该站决定帮他实现愿望,工作人员陪着老人走完了沿江大道,带他感受宜昌的变迁和发展,并根据其意愿先后到万达九码头和胜利三路故地重游原救助站旧址。期间,老人多次落泪。
“他的救助就像一个轮回。在他离世的前一周,他打来电话说‘希望你们记得我’。”提起老人的救助经过,李枝银感触颇深,“跨度60年,几代救助人的努力,才换来一个拼尽全力的告别。”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多年来,宜昌市救助管理站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兜底防线”,坚持亲情化、人性化关怀服务,用爱与责任牢牢托起救助对象“幸福底线”。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又是一年秋至,随着萧瑟秋风而起的,不止漫舞飘落的枝叶,更有游子思乡归家的吟唱。回家路上,宜昌救助人将坚持党建引领,以星聚火,以灯弘光,擦亮“宜站回家”品牌底色,照亮救助对象的回家路。
三峡日报通讯员 秦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