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攀虹查阅家庭文明诚信档案。 通讯员陈香贵 摄
三峡商报全媒记者罗娜 通讯员易桂杨 陈香贵
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的名字,源自湖北省宜都市陆城的人文景观“三杆笔”之尾笔而得名。近年来,尾笔村以“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该村先后被评为宜昌市文明村、湖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湖北省卫生村等。这一个个荣誉的获得,离不开答卷主笔人——尾笔村党委书记、村主任黄攀虹的汗水、泪水和智慧。12月15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五强书记”,听他讲述了回乡致力于乡村治理的故事。
回乡服务
在基层为民谋福祉
1982年,黄攀虹出生在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大学毕业后,他就在外闯荡做生意。几年后,黄攀虹成为年收入过百万的年轻企业家。
黄攀虹是湖北明美制衣公司的创始人。2015年,在服装事业蒸蒸日上时,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通过重重考核成为了家乡尾笔村的一名后备干部。“您当时为何会放下企业老板的身段,回乡成为一名乡村治理的基层村干部呢?”当记者问到黄攀虹时,他说:“回乡做一名为群众服务的村干部,缘于2014年的一次关爱活动。”
那一天,响应村里的号召,黄攀虹走访、慰问贫困留守儿童。“看到因为我们的到来给孩子们带去了欢乐,感觉比我谈到一笔大生意还开心。在那一刻,我想为父老乡亲们做实事回馈社会,才是我的人生价值所在”他说。
2015年,黄攀虹回到家乡在尾笔村做了一名基层村干部。踏实肯干的他,把“做真做实”的原则,也用在了为村民服务上。2017年12月,黄攀虹被选为尾笔村党委书记、村主任。上任后,为了全面了解民情民意,他带着笔记本和笔,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他们的情况和想法。
整顿乡风
改村规建文明档案
2018年初,黄攀虹在走访一位70岁的空巢婆婆时,老人反映近年来村里的攀比之风、人情歪风现象比较严重,每月她都要借钱“送人情”。“人情成了债,头顶锅来卖。”婆婆说的这句话,让黄攀虹印象深刻,他下定决心要狠刹人情歪风。
2018年,黄攀虹通过周密地调研,成立17人的红白理事会,出台《尾笔村红白事管理条例》,并让村民签订承诺书。据统计,2017年村办红白事共计400余场,通过治理后,2018年6月到2019年12月,尾笔村办红白事只有113场。三组村民吴宪华说:“以前每年平均要送人情钱1万8,2019年只送了8千块,相当于存了一万多块。”
为了树立文明新风,2019年6月,黄攀虹通过走访、调研、学习、考察,和工作人员一起制定颁布了《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村规民约》,又探索建立了家庭文明诚信档案。
据了解,村规民约共有28条,包括美丽乡村建设、平安创建、婚姻家庭等,而文明诚信档案,收集了1128户村民的诚信档案,记录着家庭信息基本情况、积分管理台账、道德评议会评审记录等内容。
黄攀虹介绍,村民每家每年诚信基础积分为100分,遵守兴业持家、移风易俗、文明守礼等村规民约加分,反之就扣分。诚信积分与家庭成员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参军、入党政审、入职就业等挂钩。自诚信档案建设启动以来,有效解决因土地、财产、养老和其他琐事引发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200余起,和谐了家庭、邻里、干群之间的关系。
振兴乡村
成功构建经济文化圈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黄攀虹以实干巧干,成功构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一中心四区域”的经济文化圈。
2019年初,黄攀虹带领工作人员,与271个居民户达成协议,成功完成土地流转610亩,创建了宜都市最大的稻虾养殖基地,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80名,并且从根本上解决了6个低保户15人、2个精准扶贫户4人的生活保障。同年5月19日,尾笔村成功举办尾笔稻虾美食文化节,启动休闲文化、果蔬采摘、农家体验等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在黄攀虹的努力下,24户精准扶贫户全部脱贫,村民年平均收入从17900元提升到25600元,年集体经济从60万跨越到了年130万。
2019年2月,黄攀虹走访五组村民刘红兰家时,她抱怨:“我从外地嫁到尾笔30年了,没有一点变化。”这句话让他寝食不安,可要把这条道路扩宽拉直,不仅投资金额巨大,而且涉及17个农户、11000平米的土地征用的协调工作。面对困难,黄攀虹迎难而上,将原来只有2.5米宽的公路,终于扩建为3.5米宽,外加50公分路肩的公路,解决了9个居民户9辆小车、5辆货车的交通难题。
黄攀虹上任以来,通过积极争取和自筹资金618万元,新建道路2100米,整治硬化道路7860米,生态堰塘整治24口,长江岸线复绿33亩,埋设雨污分流管网4800米,新建文化活动广场3个。村民看见这些变化,喜滋滋地对黄攀虹说,“有了你,我们就有了活动场所,看到了希望。”他也被宜都市评为党性强、服务强、带富强、理事强、自律强的“五强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