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全媒记者 田云兵 张宇新 邹媛 通讯员 乔长姣)宽阔的公路从河边盘旋而上,宛如玉带缠绕。泛黄的山间,枫叶红了,像熊熊火焰,举着一个燃烧的秋天。这是11月11日记者前往兴山县“生态旅游扶贫廊道”采访时,沿途见到的景色。
仙女山海拔2427米,是宜昌最高峰;万朝山有一个“灵武当”牌坊,相传是武当山前身;贺龙在此建立巴兴归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个最早的苏维埃革命根据地之一……高桥乡并不缺乏旅游资源。
缘何端着“金饭碗”还戴着“贫困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交通闭塞。2017年,兴山整合4000万元资金高标准建成40公里“生态旅游扶贫廊道”,将两个乡镇的6个村串成一线。
8年前,回乡创业的退伍军人王雄在大槽村租赁荒山发展蓝莓产业。在县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水电网逐步得到解决,但唯独“断头路”让他束手无策。
自从这条扶贫廊道建成后,基地就开始火起来。今年50多亩蓝莓产果一万多公斤,每公斤卖120多元,全部是游客进园采摘,供不应求。仅此一项,收入就超过100万元。
在王雄的蓝莓基地,记者见到用木头和集装箱搭建的五颜六色的小旅馆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今年夏天以来可以说一房难求。最近市里主要领导先后来检查指导工作,而且就住在基地。”王雄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在王雄的带领下,大槽村种蓝莓的农户达到77户,姜丛枝就是其中之一。
自2013年起,姜丛枝和丈夫吴述新就在蓝莓基地务工。她告诉记者,每年务工的工资加上出租的土地和房屋等,一年纯收入超过6万元。
沿着廊道下行,就是大槽村村民集居地,黄墙黛瓦,古朴素雅,庭前屋后干干净净,让人赏心悦目。
“十里春风”农家乐主人谭明凤喜笑颜开:“10多个游客马上要来就餐。”谭明凤2016年就开了这家农家乐,但交通不便,游客不多,生意清淡。
次年春,村里引导农户植花种草,整治环境,还投资建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她农家乐的生意开始好起来,当年实现收入6万余元。今年预计收入在8万元以上。
“十里春风”对面,是廊道上首个田园综合体“槽舂山房”。院落垂柳婆娑,山竹青翠,由土坯屋改建而成的小院既有古朴的气息,又有现代的风韵,草丛中一池秋水更显灵动,游客在此品茶读书、赏花散步,体验农耕生活,其乐融融。
“游客多了,综合体容纳不下,就会来我家。”家在山房旁边的贫困户杨列兵嗅到商机,他将自家房前屋后收拾干净,并投入2万多元装修了客房,收入可观。今年他又养了12头生猪、2头母猪和1000多只土鸡,这些家禽已被城里人全部预订。
和杨列兵一样,通过政府引导,“扶贫廊道”沿线的村民们改种蔬菜、核桃、中药材等农产品。养猪养鸡也不再用饲料,实行生态养殖。有的村还尝试举办采摘节等活动,提升了人气,增加了收入。
依托生态旅游扶贫廊道带来的客流,如今,大槽村已发展了9家民宿和13家农家乐,带动村民参与旅游商品和农产品销售的农户达到102户。
“生态旅游扶贫廊道”在绿水青山间显得格外秀美,每隔三五公里就有一个“看点”,让游客流连忘返。截至目前,高桥乡今年已接待旅客4万多人次。其中,仅到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党支部就有40多个、党员近2000人。
“扶贫廊道带来的效应不仅仅是乡村旅游的火爆,农业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农民精神面貌也有较大变化。”兴山县委书记汪小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