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员吴荆双—— 从电表查起 让减碳降碳有笔“明白账”

2022-10-09 07:3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金睿  审核:金睿

吴荆双正在查看企业用电情况 照片由本人提供

“你们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还有燃煤锅炉吗”“生产中主要采取的哪种工艺”……

9月30日,受湖北宏箭轻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湖北省守护者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的碳排放核算员吴荆双走进厂区,收集基础数据,并做好记录。

“这些数据看起来没什么含金量,却是核算工作的关键指标。”吴荆双说,2017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发电、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指南。这也是他们工作的依据。

但不管是哪个行业,碳核算都要统计直接排碳量和间接排碳量的总和,涉及能源类型、工业流程、废弃物处理等多个环节。

“实际操作起来更复杂。”吴荆双告诉记者,燃煤的种类不同,燃烧后释放的温室气体量就不同;采取不同生产工艺,最后产生的污染就不同……这些都需要分别核算。

在明确核算边界方面,也要花不少时间。吴荆双打了个比方:有的企业有热电资产,能自己发电。核算时就必需搞清楚,已使用燃煤中,哪些是用于生产、哪些是用于发电;产生的电能中,哪些自用了,哪些又并入国家电网了……

除了做加法,还要做减法。“现在不少企业都采取措施进行节能减排。”吴荆双笑着说,哪怕是在厂区内种了一棵树,都要从最终的排碳量中核减出来。

为了提高工作质效,2021年,守护者推出了能源与碳数据管理平台。除了通过水表、电表等表计和传感器收集数据,平台还设置了打分模式,科学分析薄弱环节,提出减排建议,助力企业绿色生产。

“平台的上线,延伸了我们工作的内涵。”吴荆双告诉记者,2016年,守护者刚成立时定位是“环保类第三方检测及数据分析服务机构”。但很快,他们就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大气治理、转移到了“双碳”。

这与我省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密不可分。2011年,我省获批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3年后,正式启动碳市场交易。截至2020年,我省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3.56亿吨,成交额83.51亿元,占据了全国“半壁江山”。

宜昌市也有63家企业纳入全省碳排放交易体系,6家火电企业纳入全国首批碳市场交易。2020年碳市场交易金额达1.2亿元。

“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想不注意都很难。”说到这,吴荆双简单解释了一下“碳资产”这一专业术语。

“‘碳资产’成立的前提条件是温室气体排放行为受限。”吴荆双说,在这一特定条件下,碳排放权、减排信用额等变得稀缺,成为一种有价商品。配额富余企业就可以向配额不足企业出售富余部分,从而获得减排收益。

如果说试点期间的碳排放权交易行为纯属自愿,那2020年9月,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无疑为碳排放权交易增添了一丝强制色彩。

紧接着,2021年2月1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结果作为碳排放配额清缴依据。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又提出,通过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绿色贷款、绿色股权等金融工具,推动绿色转型……

这一系列的大动作,又让吴荆双察觉到了“碳排放核查员”的广阔前景。他说,“核算员”是计算排碳量;“核查员”是检查计算出的排碳量是否准确。两者均属于碳排放管理员,工作流程上一前一后,紧密衔接。

虽然目前全省的行动方案尚未出炉,但今年暑假,省生态环境厅已组织第三方,对全省重点控排企业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核查、摸底。守护者也参与、承担了全市及宜都、枝江的“碳达峰”行动方案的编制工作。

“这意味着,一旦明确了碳排放配额,宜昌马上就会层层压实控制目标,直至各城市细胞。”吴荆双分析说,这样一来,委托第三方开展碳排放核查或将成为常态。“这和外部审计如出一辙。只有从源头避免利益冲突,数据才可能客观、真实、严谨。”

然而,就在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通报了部分机构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7月底,人社部紧急发文,公开征求碳排放管理员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一个新职业要变得标准、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吴荆双相信,随着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双碳”工作的加速推进,碳排放管理员一定会迅速成长,维护健康良好的“双碳”市场秩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