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民生惠民底色 共同缔造温暖宜昌

2023-12-06 09:53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肖雯瑶  审核:熊鹏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政工作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宜昌市民政局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市委工作安排,秉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救助、基层治理、养老服务、公共服务全面发力,聚焦百姓关切,兜牢民生底线,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连续3年党政综合目标考核〔社会救助〕全省第一;先后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先进单位”“全国养老服务先进单位”“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创建单位”等,宜昌民政工作真正做到了在全国有影响,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市有作为,在群众中有好口碑。

社会救助扩围增效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争取早点康复,孩子也能顺利完成学业!”近日,因患主动脉瘤手术后还需住院治疗、儿子正在读大学、家住长阳都镇湾的居民张某一家的生活出现严重困难。该镇民政部门走访排查发现后,主动将其纳入救助对象范围,并协助申报临时救助,还持续关注该家庭的基本生活保障情况。

近日,暂住在城区西陵街道的恩施籍梅女士顺利申请了低保。梅女士本人患有精神残疾,每月仅有几百元的收入,儿子和女儿又在读书。因为户籍远在恩施,社区的工作人员告知她可以直接在宜昌申请并享受低保。在宜昌,从今年3月起,外地常住居民和居住地困难群众享受同等权利,可就地申请低保,不再受户籍限制。

“今年我的低保涨到了每月600元,感谢政府,生活越来越好!”家住兴山县峡口镇的张奶奶高兴地说道。从4月1日起,宜昌市调整全市社会救助标准,农村、城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600元/人·月、800元/人·月,打破了平原县市与山区县市的差异,首次实现了全市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救助标准分别统一。

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一直是党和政府的牵绊。

市民政局深入实施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工程,积极发挥村(居)委会、驻村干部、网格员等作用。全市14个县(市、区)将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全力打造“对象承诺申请、乡镇审核确认、县级监管指导、数据赋能监测”的管理模式,以“一证两书”代替“证明”,以“规范、精简、提速”为目标,切实做到申请材料、办事时间双减少。

政策找人、智能审核、民生直达的综合救助范式高效推进,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使用多种政策组合、叠加,为困难群众提供全面的温暖救助。

健全完善以特困供养、孤儿养育、低保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以临时救助、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保障临时遇困人员基本生活;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解决困难群众的特定困难;以慈善公益救助和志愿服务为补充,对现行救助政策暂不能覆盖的困难群体给予关爱帮扶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通过发挥全市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作用,实现了困难群众全覆盖、救助需求全覆盖。

为了全面落实省民政厅关于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状况大排查行动部署会精神,宜昌各地结合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积极邀请他们到福利院试住转集中供养。点军区社会救助局局长李丹介绍:“点军以过生日等多种形式,让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温暖救助’。”

目前,全市共发放各类救助资金7.96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0万人次,其中:为全市9.53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4.57亿元;为1.59万名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供养金2.45亿元;实施临时救助0.82万人次,发放资金0.22亿元;为8.31万名残疾人发放“两补”资金0.72亿元。宜昌市被确定为全省综合救助试点,救助质效全省领先。

基层治理活力迸发

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生活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联系、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新时代基层治理,核心是人,重点是提升基层治理队伍思维格局、能力素质、专业水平。

为了增强社区人员力量,开办8期新时代社区大讲堂和2批次民政干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班,培训1.2万余人次。实施社工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城乡社区工作者全覆盖常态化开展业务培训,全市城市社区工作者持证人数达到2093人,持证率75.89%,位居全省前列。

为了凝聚居民自治力量,宜昌以全市8961个村民小组和2056个居民小区为基础优化治理单元,选优配强村民小组“两长N员”、居民小区“四长两队”等骨干力量6.9万人,小区(小组)党群连心站覆盖率达85.4%。

为了吸纳社会组织力量,我市市民政局印发《宜昌市社会组织建功先行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实施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共同缔造、共同富裕等五大行动;连续8年举办全市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选树100个优秀社会组织(项目)品牌,今年发放项目扶持资金153万元,让社区社会组织从“千根线”拧成“一股绳”,以“小组织”提供“大服务”,凝聚起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治理的磅礴合力。“全国优秀社会组织”三峡蚁工8年坚持守护长江,已成为绿色宜昌亮丽名片。

如今在宜昌市,18728家社区社会组织在各级党组织引领下,扎根城乡村(居),活跃在大街小巷,成为参与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的主力军,形成一批在全市叫得响、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声音的社区社会组织品牌。

队伍建起来,如何破解资金难题?

猇亭区七里新村小区杨德荣等221名居民自筹3.76万元,准备在楼前空地上建起民悦亭,可还缺4.24万多元钱。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通过社区公益基金助力共同缔造项目予以支持。如今,民悦亭已成为居民纳凉、老人休憩、孩子玩耍、大家议事的好去处,成为我市创新社区公益基金助力共同缔造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6月,市民政局、市慈善总会下拨61.4万元市级社区公益基金支持首批15个共同缔造项目建设,让居民群众感受着双向奔赴“幸福来敲门”的喜悦。“一线五化”的基层治理“宜昌范式”入选2023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伍家岗区宝塔河街道张家坡社区获评全国“首届新时代社区党建创新案例”。

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推进多元养老体系建设

一个城市的温情,体现在对老人群体的温暖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2023年,宜昌市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地区。

社区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习惯的养老方式。为提升社区居家养老质量,宜昌启动12个街道(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24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项目提档升级建设,为176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如床边扶手、厕所扶手等,消除了老人居家生活的安全隐患。

“这里菜品丰富,味道也好,价格也合理,我们对幸福食堂很满意。”在伍家岗区至喜园养老服务中心,张爷爷对幸福食堂大加赞赏。而在夷陵区绿洲社区“邻聚里·幸福食堂”,物美价廉的饭菜“圈粉”了不少老年人。食堂还借助第三方平台提供送餐上门服务,有效破解特殊困难老年人“做饭难、就餐难”的问题。

近年来,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部、省工作要求,用“四种模式”“四个重点”“四种手段”交出了宜昌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答卷。全市通过依托现有设施、国企领衔培育、支持餐企设点和鼓励社会投资,加强幸福食堂服务网络建设;打通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大力开展等级评定、“互联网+助餐”服务、现场督查和统一标识等方式,提升幸福食堂服务质量,用实际行动把老年人的“舌尖需求”放到“心尖上”,持续推动全市幸福食堂建设再提升、再优化、再完善。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老年幸福食堂、助餐点共132个,惠及老年人17.2万人。市民政局计划在110个街道(乡镇)都建设至少一个“幸福食堂”,实现全市319个社区全覆盖,同时不断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为老服务”体系和普惠型养老服务,打通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幸福“食”光,共同缔造美好幸福生活。到2025年底前,全市新建200家以上助餐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

在做好居家养老的同时,市民政局针对部分无人照顾的老人,开展了以社会养老为兜底的服务。“我在养老院吃得好、住得好,生活很舒心。”长阳乐龄养老服务中心、子女无法照顾的失能老人张奶奶逢人便夸。

为了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我市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在县级建设失能老年人养护院,在乡镇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村级依托老年服务协会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互助照料服务,为全市老年人织牢养老关爱网。

为了在城区街道布局“15分钟养老服务圈”,我市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领域改革创新,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经营模式向公建民营转型,服务方式向医养结合过渡,吸引了多元主体投资养老服务业,实行“一街道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的布局格局,让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真正落到实处。

我市养老服务先进经验受到上级表扬,市民政局参与编研的《适老环境评估导则》即将颁布成为国家标准,主持起草的《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机构基本规范》将成为行业标准,全国通用。作为湖北省市州唯一的老年人福利工作培训基地,宜昌为全省17个市州培训620名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开创全省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先河。

11月7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山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深入五峰多家养老服务机构暗访督导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各养老机构强化风险意识,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抓细抓牢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坚决守住安全底线,确保院内每一名院民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安享幸福晚年。

公共服务便民化

群众获得感与日俱增

近年来,市民政局紧密回应群众关切,以信息化建设做好公共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舒心暖心。

户籍在河南的小李和四川姑娘小许准备领结婚证,按以往规定两人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办理结婚登记。在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以后,两人在定居地宜昌的民政部门顺利领到了结婚证,避免了两地奔波。

在宜昌民政系统信息化的支撑下,婚姻登记从“全市通办”“全省通办”逐步实现“跨省通办”,“人生喜事”真正变成“开心事”,让宜昌390多万名城乡居民沐浴到民政基本公共服务的阳光。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宜昌、择业宜昌、留在宜昌,宜昌市首届新婚集体颁证仪式暨“有凤来宜”青年交友联谊活动盛大举行,充分响应了“为青年人筑城”的号召,把宜昌建设成为各方英才的圆梦之地。

信息化广泛应用在流浪救助上,让宜昌更有温度。

对无法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人员和流浪未成年人,市救助管理站以“观听问找对”五步链式工作法寻亲,同步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络平台、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方法,帮助85人寻亲成功,让他们踏上回家的路。

在“智慧殡葬”建设上,宜昌运用数字化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殡葬服务领域问题。扫描全市殡葬服务“码”上监督平台,可反映殡葬服务方面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可全面掌握全市殡葬服务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效果,可手机查询和办理殡葬业务,实现“居民身故一件事”只需跑一次目标,实现了殡葬行业规范化、标准化。

地名信息是社会基础信息。启动“宜昌市智慧区划地名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我市地名信息化建设零的突破。依托该服务管理平台,做好地名命名数据治理,建立标准地名数据库,拓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运用,开启区划地名可视化管理。有序推进城区2023年64条道路命名(更名)工作。

大数据不仅提供公共服务,还催生了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当前,民政系统正在启动兴建两个重大民生补短板项目:市儿童福利中心将承担全市1.1万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的“养、治、教、康、置”及困境儿童救助等职能;市精神卫生社会福利院将承担全市2.9万名特困人员家庭无力照管的各类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对象的收养救助、护理照料和康复治疗等职能。

党风带政风

用心打造人民最满意的“清廉民政”

党风带政风,促进改进工作作风,市民政局始终秉承“干事、创业、为民”的宗旨,打造人民满意的“清廉民政”。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面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12字总要求,着力推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有机融合,把主题教育与中心工作、民政主责主业结合起来,全力办好民生实事。

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凝聚力,打造为民服务的满意品牌。按照“一支部一品牌”创建要求,全局各支部打造以机关党建服务品牌为龙头、二级单位为子品牌的市直民政系统党建服务品牌群,创建“‘四最’阳光民政”“温暖救助”“银龄灯塔”“宜童成长”“怡心向阳”“宜站回家”“殡至如归”“情暖桑榆”等8个党建服务品牌,将党组织凝聚群众、帮助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有需要的每户家庭,切实提高为民办实事的水平和能力,擦亮为民服务“底色”。

将“清廉民政”与民政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联合市纪委机关印发《关于推进清廉民政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传承弘扬屈原廉洁文化为主线,把清廉文化建设融入清廉机关建设全过程,全力打造清廉文化建设的“民政样板”。全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洁文化宣传活动,营造崇廉尚廉的浓厚氛围,让廉洁教育有效嵌入干部成长全过程,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成就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山表示,新征程上,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宜昌民政人,必将顺应人民新期待,以“小杠杆”撬动“大民生”,以“小项目”点燃“大温暖”,奋力谱写为民爱民新篇章,共同缔造温暖宜昌,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加快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贡献民政力量。(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元巍 通讯员 蔡冬梅 杨世楚)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