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群众当家人 把群众事当家事——宜昌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纪实

2022-06-18 08:5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罗丹燕  审核:金睿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春艳 谷一鸣

在宜都,市乡村三级乡村振兴干部化身381名“防返贫检测信息快递员”,走村入户收集问题和困难,投递关怀和服务;

在枝江,董市镇领导与新周场村四组村民围坐一堂,通过“屋场夜话”倾听一线群众的心声;

在西陵,人社局“一把手”变身“人社服务专员”,走访社区企业,现场签下联系服务企业项目承诺书;

全省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宜昌快速行动,扎实推动实践活动行动早、落实快、成效实。

在认真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宜昌创新开展具有特色的“自选动作”,紧盯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现实需求,结合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明确“强产业富民、优功能惠民、壮筋骨便民、善治理安民、兴乡村利民、铸文化润民”六大重点任务,切实把民生实事办实办好,助力宜昌“强产兴城、能级跨越”。

贴地行走,沉下身子走近群众

只有贴地行走,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听清群众的愿望和呼声,才能真正汇聚群众的智慧,才能推动解决问题、推进发展。

5月26日,市委书记王立主持召开全市实践活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身入心到,贴地行走,脚踩大地,换位思考,真心解决群众和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

怎样才算下基层?如何真正察民情?

宜昌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宜昌市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回答了“谁下去”“下到哪”“怎么下”“干什么”“怎么干”等问题。

——市、县“四大家”领导班子成员对所联系的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重点项目和信访包案做到“五必到”;

——市、县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对所联系的村(社区)、企业、基层单位做到“三必访”;

——一般党员干部下沉包联的社区、小区和村组做到“双报到”。

领导带头,率先垂范,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为全市各级党员干部立标杆、作表率。

5月17日以来,王立第一时间深入当阳、西陵、枝江和安琪、宜化集团一线,现场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

其他市级领导闻令而动,到工作联系点和包联企业、项目等走访调研,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先后到枝江、长江电力、三峡财务宜昌分公司开展调研,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张桂华深入秭归、宜都面对面察民情、解民忧。

市党政班子成员和市人大、市政协主职20名领导领衔实事项目20个,安排“五必到”联系点230个、已走访100多个,各县市区“四大家”班子成员累计下基层2000余次。

上下同心,精准发力。全市党员干部按照“下基层要身入心到、察民情要全面精准、解民忧要务求实效、暖民心要主动及时”的总体要求,深入服务对象、生产一线、社区村落,全面了解基层群众和市场主体现实需求。

身入心到,饱含深情温暖民心

“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群众当然就信任。”6月15日,夷陵区东城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绿洲社区居民蔡猛说出了心里话。

蔡猛感慨的正是党委政府践行群众的社区群众做主、建好社区学堂的生动实践。

绿洲社区常住人口达1.3万余人,如何做好社区治理、满足群众需求?社区将决定权交给居民,办什么事、怎么办、办成什么样子、办的效果如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经过摸底调查,居民迫切要求开展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居于各项需求首位。社区“大党委”进行协商,通过政府“牵线”,建设社区学堂。

夷陵区委区政府多方协调,将附近的恒大绿洲小区公共配套用房优先调配给社区。

社区学堂怎么建?依然交给群众决定。群众想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社区学堂开班以来,线上线下参加活动的居民达2000余人次。

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事当家事,说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这正是“纾困红娘”廖贵平的真实写照。

6月16日,烈日炎炎,廖贵平依然来到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的拓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二期项目工地上走走看看。

廖贵平曾任红花套镇人大主席, 2021年9月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得知镇党委要“二次招商”盘活“僵尸企业”,廖贵平主动请缨。

得知宜昌一家名叫拓勒机械的设备制造企业正在寻找厂房,廖贵平拿着规划书多次登门交流。针对企业担心的债务问题,廖贵平逐一做通“债主”工作,制定债务化解计划。

为及时沟通情况,廖贵平每天至少给企业负责人打一个电话,详细讲解工作进展、优惠政策。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2021年12月,拓勒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正式签约红花套镇,变身“新业主”。

企业落地后,廖贵平和服务专班又提供了全流程保姆式服务。今年5月,拓勒机械一期正式投产,二期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

务求实效,真心实意办好实事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夏的校园,西陵区绿萝路小学201班的闫睿辰说,他和小伙伴们都会选择“清凉”一词。

今年,全市投入资金1.3亿元,为374所学校安装空调12354台,配套对265所学校进行了电力增容和线路改造,实现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室、寝室安装空调“全覆盖”。

6月8日,西陵区铁路坝小学402班学生正在上课,教室后的空调吹来徐徐凉风,让学生们感到丝丝清凉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王昌明 通讯员 王华静 摄

葛洲坝当阳水泥有限公司财务副总胡敏,近来要感谢的人是当阳市经信商务局总经济师吴孙东。吴孙东日前得知荆州某项目工地需要水泥,便及时牵线搭桥,促成葛洲坝当阳水泥有限公司达成一笔2万吨水泥、600多万元的订单,极大地提振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这只是宜昌办好实事的小小缩影。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全市党员干部将实践活动与整市推进筑堡工程紧密结合、与守住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紧密结合、与助企纾困和保障就业紧密结合,聚焦服务对象需求、关注人民群众期盼,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

全市1.3万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担任小区(网格)党组织、业委会成员和物业服务监督员,实现重心下移、力量和资源下沉;

通过对便民热线69.52万件群众诉求进行分析,梳理反映较为集中的群众需求和基层难题300多条,首批推进“无证明城市”创建、小区党群连心站建设等立行事项16个;

出台《宜昌市加大纾困帮扶力度促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若干措施》,提出40条助企纾困措施,聚焦税费支持、金融支持、降低经营成本、支持市场开拓4个方面;

依托“双千”服务平台,建立问题“发现-汇总-交办-解决-反馈”闭环工作机制。目前,市级完成企业走访203家,收集反馈问题168条。其中,现场答复解决问题81条,提交服务组协调解决问题87条。

宜昌市民之家服务大厅整合服务窗口,实现“只进一门”、“只跑一次”,方便市民和市场主体办事。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黄翔 摄

呼有应 大家的事儿商量着办

“路修好了,产业估摸着也能再上个台阶!”

6月17日,在秭归县水田坝乡石垭村,望着眼前坑坑洼洼的道路,秭归县山山农业公司负责人李文同眼中充满期待。

李文同期盼的路,就是外地游客、本地村民进村回村必经的主干路——沿雷线,长约8.6公里,宽约3.5米,是500多户村民的生命线。

因建成运行已有多年,道路损毁严重,同时随着车流增多,原本预留的错车带也无法满足出行需求,扩修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4月,乡、村两级通过积极争取,改建项目审批通过。但考虑到扩建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地,工程落地又出现了新的难题。

一个多月后,事情迎来了转机。前来走访的水田坝乡联村干部韦雪梅了解到村民诉求后,就如何确保工程尽快启动与村民们进行协商。

“大家的事,就应该大家商量着办。”5月26日,石垭村党支部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到了山山农业公司,组织党员群众参观村集体经济项目——清洁化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共话道路扩建对产业的带动意义。

思想在现场交流碰撞中得到了统一,村民分别让田、让树,支持道路扩建。同时,为了促成尽快开工,大家也开始了前期准备。

“既要修路,也要管路,双管齐下才是正理。”

在石垭村党支部书记董少军的带领下,不少党员群众纷纷参与进来,清障除草、清沟除淤,为项目启动开工打好基础。

不仅如此,董少军还就道路建成后的管护问题进行了思考。

他表示,公路扩建完后,将逐村落召开“村落夜话”,商议制定公路段责任划分实施方案,做好公路管护“后半篇文章”。

三峡日报通讯员 秦丹

暖心事 “竹节沟”变成了“畅通渠”

6月17日,点军区土城乡三岔口村五组的“坛口”处,村民李西成时而俯身、时而快步,仔细查看着一旁的排水沟。

之所以这么爱惜这条排水沟,李西成有他的考量。

据他介绍,在“坛口”居住的一共有十余户村民。由于这里地势低洼、四面环山,村民赖以生存的十余亩农田常遭水淹。

为解决水患,村里在东北方修了一条排水沟渠,由于长期的泥石沉淀、年久失修,致使部分排水沟平浅甚至完全堵塞,变成了“竹节沟”。每逢大雨,因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严重影响了田间收成。

市直驻三岔口村工作队发现这一问题后,通过积极争取专项资金8万元,新修了一条400米的排水沟,以打通农田排水梗阻。

但因为滑坡,再次造成水渠部分损毁,沟渠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5月中旬,前来走访的市委政研室主任郑劢了解相关情况后,与本单位驻村干部、村民代表,就加固水沟及排水沟维护事宜进行了商议。

很快,加固工程启动。经过3天的施工,排水沟再次恢复畅通。考虑到要使水沟持续发挥作用,后期管护至关重要,村干部便组织附近村民进行商议,提出由村民分段负责,做好巡查、清淤、疏通。

于是,才有了开头村民李西成巡查水沟的那一幕。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都参与进来维护,这条沟渠一定能持续畅通,为我们增产增收保驾护航!”李西成说。

三峡日报通讯员 朱则 李晴雯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