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心”家庭 找回孩子“自我”

2023-11-06 10:17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张远近  审核:金睿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经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的成长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生活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空间越来越少;房屋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空间越来越少;外界压力越来越大,内在动力越来越少。家长认为自己省吃俭用,一切围绕孩子转,“将特别的爱给了特别的你”;孩子却不领情,埋怨父母“其实你不懂我的心”,导致父母心力交瘁,孩子叛逆厌学,于家庭、于孩子极为不利。

前不久与一些家长们交流,不少家长一肚子“苦水”:每天要上班,确实没时间管孩子,再说现在高中的知识自己也不懂,感觉自己能做的就是搞好后勤保障。殊不知,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需要心理上的关爱。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结合自己日常与孩子生活、交流的点滴,和大家分享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体会。

一、学会“尊重”,让孩子“找回自我”。很多家长可能都有这样一种感觉,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越大越难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进入高中以后,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和成人一样希望家长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而不是永远被当作长不大的小孩。有一次,孩子和我“顶嘴”,我当时火冒三丈,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孩子也觉得很委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接下来的几天,我们都不说话,母子关系一度紧张。他毕竟是个孩子,我是他的家长,总不能“老死不相往来”吧。于是,我主动和他谈心,向他道歉,说自己不该发火等等。孩子也终于哽咽着向我诉说。这件事发生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耍家长威风,不要高高在上,更不要觉得我是家长,孩子就得听我的,什么都得我说了算。否则,你说再多,就算孩子知道你是为他好,他也听不进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注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每天我都会抽时间和孩子交流,少些命令和限制,多一些对话和理解。慢慢地,我和孩子又成了“一对好朋友,快乐母子俩”。

二、学会“闲聊”,让孩子“听得进去”。不少家长经常抱怨,觉得孩子大了,一回家就进自己的房间,不愿意和自己交流了。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或许是家长的沟通方式孩子不喜欢。不可否认,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很关心孩子,每天孩子回家刚进门,一开口就是学习,就是考试成绩,班上排多少名、年纪排多少名。家长关心孩子的成绩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每次交流开口学习、闭口排名,次数多了,孩子可能听得“耳朵都起茧了”,甚至“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你说得再多,在孩子看来都是没完没了的唠叨。作为家长,我们应当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孩子回家时的表情、语言、动作,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大多时候,如果孩子回家看起来心情不错,主动和家长说话,估计是有“好事”,我们就要趁机鼓励;如果孩子一进门看起来不开心,径直回自己的房间,那一定是遇到什么问题了,我们也要及时加以引导。有一次,孩子刚进门就高兴地说:“妈妈,我们昨天考数学了,你猜我考了多少分?”见他很高兴,又让我猜,我估计他应该考得不错,我故意往低了说,他让我再猜,我再往高一点猜。这样猜了四次才接近真实分数。见孩子那股高兴劲儿,我“趁机”鼓励,给他点赞。还有一次,孩子一进门也不说话,直接把自己关在房间。我感觉他“不对劲儿”,便坐在他的旁边一问究竟,原来是昨晚的考试考砸了。我又“趁机”开导他,告诉他考试完了不要只盯着分数,考试的目的就是暴露自己的问题的,通过考试检测才能知道自己哪些知识点没掌握好,为下一步努力指明了方向,让自己更好地弥补知识弱项、补齐自己的短板。孩子听懂了我的话,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我拿起试卷,和他一起分析错题。慢慢地,孩子养成了分析错题、整理错题的习惯,成绩也逐步提升。

三、学会“放手”,让孩子“飞得更高”。父母疼爱孩子本无可厚非。但是,有些父母对孩子“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什么都不让孩子做,什么都为孩子想好,“只要认真把学习搞好就行了”。这样深沉的爱,我觉得不是真爱,而是溺爱。就学习来说,部分父母每天都守着孩子做作业,就算自己不懂,不能辅导,也要在旁边盯着。相比这些家长,我是“不称职”的,我从来不守着孩子做作业,也很少辅导。我觉得,搞学习、做作业是学生的“本职”,如果需要别人来守着、来监督才能完成,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利的。孩子的学习、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但不是代办,更不是包办。否则,孩子就会成为“温室的花朵”。《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写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陪伴、照顾孩子一辈子,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去走。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既要用心关爱呵护孩子,但也要学会适当放手、收放自如。就像放风筝一样,如果把线拽得太紧,风筝要么飞不高,要么线就会断掉。陪伴教育孩子也一样,要少一些命令强迫,放手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情,解放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孩子就会“飞得更高”。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赞扬和尊重,更何况是孩子。只要家长学会尊重孩子、学会闲聊、学会放手,和孩子成为朋友,相信孩子一定会找回“自我”,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远安职教  孙巧茹)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