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评论 > 东湖观点

【好一个活“法”⑤】东湖评论:以良法善治托举民生福祉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2日23:21 来源: 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近日,由湖北省司法厅、湖北省普法办联合荆楚网(湖北日报网)举行的“好一个活法”—荆楚民生观察团普法主题调研走进武汉、黄冈、宜昌,全面发现和展示湖北法治建设的生动实践。法治是基层治理的根基,是维系社会公平正义的精神纽带,把法治纳入基层治理轨道,可最大程度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也可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时代有多壮丽,法治建设的征程就有多豪迈。从荆楚民生观察团的脚步中我们看到,黄冈市创建2个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1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5部普法黄梅戏分别被420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宣传;武汉法治“大篷车”解答群众各类咨询2万余人次,惠及企业和群众50余万人;宜昌市10530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群众身边,随时找得到、用得上......当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鲜活案例呈现在荆楚民生观察团面前,湖北法治建设的成效,也就更加清晰可见。如果在地图上将黄冈到武汉再到宜昌划上一条线,可谓轻描淡写,但要把法治建设连点成线、缀珠成链,却要突破空间上的障碍、落实全方位的规划、解答实践中的难题。湖北法治建设串联起的这条金丝带,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奏响了湖北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进行曲。

如果说法治建设是大写意的话,那么阵地建设则是工笔画,点点滴滴都见功底。荆楚民生观察团看到,全省各地正努力打造一批符合省情的普法宣传教育阵地,让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正在广袤的荆楚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黄冈市挖掘红色法治文化,不仅打造了一批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的阵地,更为推动红色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有益探索,如宜昌市利用屈原文化打造法治文化主题广场,让丰富的地域文化和严肃的法治教育相得益彰,实现了“法与景”的完美融合,阵地建设不是凭空想象而来,而是需要细致入微的具体抓手,利用已有的基础,建设与生产生活相关、与地域文化相关,根植群众情感基因的多元化阵地,以创新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开展精准普法,所带来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群众是直接受益者和最终检验者。当看到群众一句句由衷的点赞、一张张满意的笑脸时,荆楚民生观察团对湖北法治建设成果已然心中有数。

法治建设的成效最终是服务为民,不仅写在纸上,更要走进群众心里。如何以法治文化为基,发动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则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以枝江、夷陵为代表的宜昌法律明白人实践,对法治赋能基层治理进行了生动解答。面对这道必须答好的共同课题,一方面要贯彻共同缔造理念,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通过政府供给解决群众法治需求,让人民群众相信法治能解决问题,并且相比其他方式能更好解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发动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自发地踊跃参与法治建设,实现政府主导和群众参与的双向奔赴;另一方面要坚持法律的原则精神又兼顾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深入推进普法“六进”,通过优秀裁判文书、典型案例、白皮书、调研成果等载体,不断加强法治宣传,切实发挥司法裁判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让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更加可触可感。

法治文化重在建设、贵在落地。用法治文化浸润心田、滋养社会,引导人们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实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荆楚民生观察团”的一步一履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北法治建设定能再上新台阶,全面依法治国必将取得更大成就。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谭金山(宜昌市西陵区)

责编:廖逢倩

【责任编辑:王舒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