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为“儿童拐卖”大开绿灯?

2021-12-20 10:30 来源:三峡宜昌网  编辑:覃江云  审核:肖雨琴

电影《亲爱的》人物原型孙卓回家了,孙家14年持续不断的寻子征程终于划上了句号。但谁需要对这个被偷走了十几年亲子时光的家庭有所交代也应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正式成为“社会人”,需要医院出具出生证明,需要公安部门办理户口等一系列的佐证门槛才能上学生活,众所周知被拐儿童并不具备“落户”条件,那么这些被拐来的孩子及其“家庭”的身份是如何被“洗白”的?背后是否有公权私用的嫌疑?除了重力打击人口买卖这一犯罪行为之外,这些背后的一连串的灰色支撑同样需要被追问。

户籍、卫生系统需要成为查处重点。从常识上来讲,只有父母双方出具结婚证、户口本、身份证、正规医院的证明等证件并经过相关程序审核才能让一个孩子完成“社会化”,继而正式落户。这些程序虽然看起来显得有些冗余,而这恰恰是防止有人浑水摸鱼的有效关卡。然而这些关卡失守的现象也屡次出现,据报道,福建警方在2016年就曾发现有不法分子伪造、买卖《出生医学证明》;近日相关打拐志愿者发现河南商丘市妇幼保健院早在10年前就有4885份出生身份证被盗,犯罪嫌疑人至今仍未捉拿归案。这事件的背后无论是由“内鬼”顶风作案,还是内外勾结狼狈为奸,都需要公安部彻查这些替被拐儿童“洗白”身份的涉案人员,避免上户口这一筛选关口再度失守。

加强数字化建设,缩减“人为”操作空间。针对儿童拐卖,我们既要抓住“现行犯”,也要精准打击犯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相关部门在户籍管理的工作上应加强数字化建设,形成人口信息的全数字化流转,医院也要加速DNA数据库的建设,从源头上加强对新生儿及其亲生父母的血型、指纹、掌纹等生物信息的采集,相关统计部门也要不断优化人口统计方案,加强对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妇女儿童的调查摸底和排查工作。在技术赋权下,多方合力减少“人为操作”的空间。

团圆不是终章,打击人口拐卖任重任道远。不仅要抓捕拐卖者,找到被拐卖者,更要从源头发力,不断填补制度上的漏洞,对一切涉及公权失职渎职的行为真抓、狠抓,绝不让公共权力成为拐卖儿童的“帮凶”。

作者:中共当阳市委宣传部 詹晓璇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