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奔小康——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扫描

2020-08-27 07:49 来源:三峡日报  编辑:廖全  审核:闵娜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是最迫切的民生,也是贫困群众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我市聚焦贫困群众“安居梦”,狠抓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扎实推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改造贫困群众危房8.3万余户、易地扶贫搬迁1.8万余户,有力解决26万多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难题。

危房改造——

“安”于居

“大年三十,正在做饭,山上滚个石头,把我们的房子砸了个大洞。”8月22日,点军区土城乡高岩村贫困户周德春与记者谈及住在老房子的经历时仍心有余悸。

土坯房住了近30年,不是这里奓口就是那里裂缝,当初区、乡、村干部来动员改造,老两口说啥也不愿意。 区、乡、村干部的多次政策宣传打动了他们的心,村干部垫付资金,帮周德春一家完成了改造。“瓦换了,墙粉了。”2019年一家人终于欢欢喜喜在“新家”过了一个踏实的春节。

2018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消危减土” 三年行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已实施危房改造8.3万余户,减少土坯房2.8万余户,投入资金12.5亿余元,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为让群众改得舒心、改得安心、改得放心,长阳、远安等地广泛宣传发动,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主动帮助农村父母改造危房。枝江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明确村级住房安全巡查专员,对住房安全监测情况实行月报。兴山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危房改造业务培训612人次,为危房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消危减土”与农村环境整治、厕所革命、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相融合,建成远安龙凤、五峰栗子坪、兴山陈家湾、秭归石柱、长阳木桥溪等美丽乡村,带活乡村旅游,拓宽增收门路。

易地搬迁——

“优”于居

当阳市庙前镇沙河村马宏平原来住在山上,“山上缺水,吃水要跑两里路”,一年到头辛苦种的三四亩地,收成勉强够自己的口粮。纳为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后,2017年10月马宏平搬进了新家。2018年,通过发展稻虾共作当年获纯收入1万多元,还利用安置点配套工程喂起了猪,并就近务工,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全市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截至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82万户4.75万人,提前1年完成安置房“交钥匙”任务,实现100%入住。

易迁安置点按照“四通、一配套”(通水、通电、通路、通基础电信网络,配套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和 “五个一”(就近为每户农户落实一分园田、一个养殖栏圈、一个产业项目、一次技能培训、一个就业岗位)统一配套。全市集中安置点共落实养殖栏圈等各类生产用房9335间、生活园田9492块,建成医务室298个。

按照“特色产业带动一批、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劳务协作输出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资产托管受益一批、关爱救助托底一批”的思路,因户因人分类落实帮扶措施,确保每户享受一项以上帮扶项目,有劳动能力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中,7500余户发展种养殖业,1.1万余人接受技能提升培训,7700余人劳务输出实现转移就业,设置公益性岗位安置1500余人,1.3万余人享受兜底保障政策。

配套完善——

“乐”于居

白墙黛瓦、翘角造型、古色古香,长阳郑家榜村集中安置点的安置房,成为清江方山景区的一道风景,集中安置对象24户93人端上旅游“金饭碗”。

坚持“五靠近”(靠近中心村、靠近集镇、靠近生态旅游区、靠近产业园区、靠近城区)和“三不选”(不选在交通不便处,不选在高山上、河床边,不选在地灾多发地带)原则选定安置点,全市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664个,安置1万户2.5万人。

完善管理机制。制定“村规民约”、管理章程,设置公益岗位加强安置点日常管理,积极探索长效机制,远安县集中安置点均配备1至3名管理员,并制定小区管理分级考评制度,按照每户每月50元标准,兑现管理考评奖励。

强化公共服务。着力强化文体、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抓好安置点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秭归县陈家坝村开展“小村落大能量村落志愿联盟”活动,加强集中安置点管理,获宜昌市公益创投一等奖。五峰推广村规民约和“红黑榜”制度,引导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翟雪莲 通讯员 张鹏 张昊 王文杰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