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400场舞龙演出 带领“村队”走出去 徐飞:龙舞长空颂古今

2023-11-20 10:27 来源:三峡商报  编辑:黄悦  审核:金睿

徐飞与心爱的舞龙道具 图片由本人提供

按中国传统习俗,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通过舞龙表达美好的祝福。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腾挪跳跃中,带给人们力量和希望。在点军区艾家镇刘家村,有一支舞龙队伍,十年演出400场,深得百姓喜爱。舞龙队“龙头”徐飞则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为传承发扬舞龙文化不遗余力。

11月6日,记者前往点军区艾家镇刘家村,见到村党群文艺宣传队的“龙头”徐飞,了解他和队员们与舞龙的故事。

“小尾巴”长成“龙头”

“锵咚锵,锵咚锵咚锵咚锵……”锣鼓声铿锵入耳,白须金龙欢愉奔腾。在徐飞的印象里,村里每逢过年和家有喜事的人家,都会邀请舞龙队来驱邪避害祈祥瑞。而各路舞龙队中,尤以刘家村党群文艺宣传队的舞龙最为出彩。

活灵活现的龙头,眨巴着眼睛,随着龙头,龙身辗转翻飞,轻松地变换着八字舞龙、钻四门、金龙盘柱等造型走位……小时候的徐飞总会看入了迷,情不自禁跟在舞龙队后面一起舞,俨然是舞龙队的“小尾巴”。队伍休息的间隙,徐飞摸摸龙的眼睛、蹭蹭龙的胡子,迫不及待地把龙头套在身上蹦蹦跳跳。还是孩子的徐飞,对其他游戏不感兴趣,偏偏对舞龙一往情深。

2013年退伍进入刘家村村委会工作后,正遇上市文旅局邀请专业老师开展舞龙培训,彼时的徐飞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不久后,“学成归来”的他加入了舞龙队,由于年轻力壮,他被推选为“龙头”。以“龙头”的身份拿起金色的大龙头,他想起老师说的“龙头要表现灵活性,通过神态把剧情传达给观众。”徐飞感到肩上多了一分责任和担当。

从此,日常练习,把每个动作做到干净利索,为团队创新队形走位,带领好整支队伍……徐飞一做就是十年。

乡村“龙头”舞出名

“崴脚、摔伤、道具打到脸上这是常事儿,队友们身上也都有随处可见的伤,脚、腰、手、磕到碰到扭到的都有。”说到舞龙练习,徐飞言语里带着些许淡然。

每年的正月初十到正月十五是舞龙队最忙的时候。提前一周,近二十名舞龙队员均会推掉所有事情,集中练习。

作为“龙头”,徐飞不仅自己加强训练,更要为队员们安排好每天的练习计划、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虽然他是团队里较年轻的队员,但他却是舞龙队的灵魂人物。

舞龙技术有形、技、法、情四大要素。其中形指姿势,包含圆、连、顺、灵四种形态,要达到姿势优美、连贯; “技”则指人与龙体、龙珠与龙体、音乐与龙体的配合,不停地练习才能达到完美的配合。“法”包含舞法、步法、握法、鼓乐法,方法统一,才能团队步调一致;“情”指情感的表达,即舞龙时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这些技术要领,每次排练时,徐飞总会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强调。

“你要感觉自己是一条龙,在腾云驾雾的那种感觉,不是这边走到那边,那边走到这边,我们要形神兼备、人龙合一。必须高度紧张和兴奋,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很轻松的,即便再累,面部表情也要自然、放松。”这是十年来,徐飞总结出的舞龙心得。

每年闹元宵,集中表演的五天时间里,舞龙队平均演出40场,最多的时候一天表演10场。寒冷的天气,在户外,穿着繁重的衣服,带着大件的道具,一场场精彩的表演,为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徐飞带领的舞龙队从村里舞到乡里,从乡里又舞到区里、市里。徐飞十分开心,他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舞龙文化,使这项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活动不断流传下去。

舞龙文化“飞”起来

“团队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并坚持下去。”舞龙创新在于队形的变换,但随着团队里的成员渐渐老去,新队形练起来越发吃力。新加入的年轻人又多在外务工,无法确保每次参加舞龙活动,队员青黄不接,这是徐飞最担忧的问题。

徐飞告诉记者,舞龙历史悠久,民间舞龙不仅有着很高的技巧性,而且表演形式越发丰富多彩。若要发扬光大,必须不断创新。年轻人头脑灵活、身手矫健,是舞龙文化传承的有生力量。他特别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舞出新时代英姿勃发的风采。

“龙,有着充沛的精力,勇猛无比,坚韧不拔,我是‘龙头’,更会一直坚持下去,守护好舞龙这份传统文化!”虽然坚守不易,但徐飞坚定不移。他说,他会想更多办法,借助更多力量,让舞龙文化“飞”起来。

龙的形象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龙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勇敢、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滋养着一代代徐飞这样的炎黄子孙,而徐飞也吸收并发扬着龙的精神,在舞龙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不断传播龙的精、气、神、韵,激励更多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记者曾雪彬 通讯员余璇)

热点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