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守护长江,且看宜昌…

宜昌发布
2022年11月23日 09:25

图片




11月23日上午,“聚力出击 严格执法 坚决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新闻通气会在宜昌市交通运输局召开。现场介绍了宜昌水路交通执法部门落实长江保护法的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片

图片


发布人

胡继学  宜昌市水路交通综合执法支队支队长  

袁志斌  宜昌市水路交通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唐   庚   宜昌市水路交通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张首之  宜昌亲水环保有限公司


主持人
刘   蓉  宜昌市水路交通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于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

一年多来

宜昌水路交通执法部门

认真学习宣传《长江保护法》

秉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理念

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为保护一江清水东流

贡献了宜昌交通力量

图片图片图片



在宣传贯彻中领悟
 提升长江保护责任意识   
图片


迅速宣传贯彻,全面强化保护人人有责。《长江保护法》一经颁布,立即启动宣传贯彻行动,第一时间组织全体执法人员学习原文、聘请律师专题讲座、在宜昌交通学法信息系统“智小宜”线上学考,全面提升对长江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长江“我有责”意识,深化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为开展长江保护和精准执法奠定思想和能力基础。

门到户说,广泛动员唱好主角戏。广大的港航企业、众多的水路交通从业人员是落实长江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法律条款执行的直接主体,做好他们的宣传贯彻工作,让他们自觉担负起主角角色,是保护长江最有效的途径。为此,走进港区、走上船头、走进港航企业、走进船员教室,发放宣传资料近千册,开展宣传解说10余班次,讨论保护长江的紧迫性,讨论船舶污染规范交付处置的必要性,讨论近几年长江的变化,让广大从业人员深切认识到保护长江是发展之策,对行业有利,是我之责,我必行之的道理。还以公务趸船为载体,以长江保护法为主题,邀请300余名中小学生到趸船参观,近距离感受长江之美,现场讲授船舶航行知识,船舶污染防治和长江保护的各项要求,从小树立保护意识,为一代一代接续保护长江奠定基础。

图片
杨旋 摄


在保护中发展
高举绿色旗帜惠企利民
图片

以绿为笔,轻轻绘就绿色港口。宜昌是一个港口型城市,如何做到港口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与城相融,不影响人们美好生活,是摆在交通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为此,水路交通部门组织开展港口防污染设施建设,全市82家码头新建分类垃圾箱492个,油污水储存罐164个,船舶垃圾及生活污水全免费接收;新增雨污分流池16个,所有港口雨污水回收或沉淀后转为清水排放,所有码头散货覆盖防尘布,安装防风抑尘网,见缝插绿,码头复绿率不低于10%;率先在长江流域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今年在主城区率先开展文明绿色港口创建活动,各港口码头争相打造“花园式”港口。宜昌港口不仅仅是货物流通的场所,更成为展示宜昌文明形象的窗口。

以绿为帆,着力打造绿色船舶。大力推进船舶绿色化转型,完成562艘100总吨以上船舶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装置改造,138艘大长宽比示范船建成投运。完成299艘旅游船、大长宽比船、滚装船、多用途船的受电设施改造,年度改造计划完成率100%,可节约用能成本近2000万元。建成投运全球动力电池容量最大、智能化最先进的新能源纯电动观光旅游船“长江三峡1”,建成油气电混合动力驱动的国内首艘绿色智能散货运输示范船“理航渝建1号”,接下来,宜昌将按照“电化长江”总目标,积极打造纯电动公务船、区间旅游客船、短途货船,船舶迭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以绿为带,渐次打造绿色航运。宜昌是长江中游和上游的接合部,是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国之重器所在地,宜昌依托区位优势,先后打造了涵盖全国内河各种联运模式。水公联运滚装运输,打造车辆进川绿色通道;水水联运过驳运输,规避枯水期航道限制,发挥大长宽比船舶最大优势;水铁联运集装箱运输,实现全国内河铁轨率先到栈桥,火车船舶无缝对接,集装箱直装直取;水公水翻坝转运,减少船舶过闸,缓解三峡船闸压力。绿色航运不仅实现运输成本最小化,碳排放最少化,更彰显了宜昌长江咽喉枢纽地位和作用。

图片
宋金戈 


在发展中保护
突出碧水安澜行动自觉
图片

严肃执法,保护行动有力有效。坚持每季度会同宜昌涉水部门开展横向联合执法,每半年会同各县市区交通执法队伍开展纵向联合执法,根据重要时段,不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发现港航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安全环保隐患,督促整改。2022年,水路执法支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50人次,检查港口企业62家次,随机抽查船舶53艘次,发现并整改安全环保隐患300余处,有效巩固安全环保态势。对重大违法行为严肃执法处罚,全市共查处258起船舶涉污排放及违反操作规程案件,有效打击了各类违反《长江保护法》的行为,逐渐形成保护长江的行动自觉。

做好服务,污染防治有情有义。宜昌待闸船舶多,宜昌市政府出台了《宜昌市待闸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免费接收转运处置实施方案》,对待闸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接转处”全免费,船舶污染物交付量增大。为做好船舶污染防治工作,宜昌交通研发了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净小宜”,通过与长航局研发的“船e行”有效对接,在方便船员的基础上实现船舶污染防治各流程全覆盖闭环管理,2022年1-10月,全市累计接收船舶生活垃圾1563吨,生活污水13万吨,含油污水6663吨,接转量在全长江仅次于江苏全省之和,接转处率达到95%以上,体现了宜昌保护长江的决心和担当。

图片
赵明 摄


在奋进中争先
打好长江大保护持久战
图片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长江保护法》就是绿色与法治的有机结合,市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意见》,作为水路交通执法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重点围绕以下两点进一步全面落实长江大保护神圣职责。


一是强化行业监管,提升安全环保水平。加强执法人员日常检查,聘请专家进行季度会诊,将重点安全环保隐患作为执法线索进行立案调查,公正严肃执法;强化港口岸线、船舶污染防治现场核查和跟踪调度,确保船舶污染物接转处率稳定在95%以上,为典范城市创建夯实安全环保基础。


二是强化行业引导,提升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推进宜昌以水路运输为核心的多式联运,降低物流成本,畅通水路通道;加快港口智慧调度、多式联运统筹调度水平提升;引导鼓励具备条件企业新增电动船舶和其他新能源船舶,强化港口岸电使用,港内车辆及其他设施纯电升级,为典范城市创建增加绿色元素。


图片


图片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图片
国际商报记者提问

长江大保护联合执法行动颇有成效,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并就长江大保护执法工作列举几个案例?


答:宜昌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涉水部门比较多,为了实现联合监管无盲区,自去年以来,宜昌市水路交通综合执法支队和宜昌海事、三峡海事、长航公安建立了季度联合执法长效机制,每季度轮流主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港口船舶防污染联合执法行动。今年来,又扩大到与水利、环保等部门联合,加大与县市区上下联动,形成长江大保护合力,有效打击各类水污染违法行为。2022年,全市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共有执法案例258例。


在此,简要介绍两个执法案例。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综合性工程,不仅要做到港口船舶污染物不丢入长江,还要保护长江的河床、岸线不受破坏。在利益的诱惑下,还是有人铤而走险,乱采河道砂石,为此,各部门联合行动,在河道砂石“采运销”各环节进行监督执法,交通部门就是要堵住非法运输河道砂石这个环节。今年在联合执法过程中,查获了3艘非法运输河砂船舶,其中2艘是外省运输船舶,河砂全部没收拍卖,对船舶经营人进行处罚,起到了较好的震慑作用,非法采运砂的违法行为越来越少。


今年还查处了1起非法占用长江岸线的违法行为。在日常岸线巡查中,发现某处岸线有人进行施工,支队执法人员立即全面调查核实,建设单位未经依法批准,建设港口设施使用港口岸线,立即进行制止并给以处罚,将已建设的港口设施设备予以强制拆除,有效保护了长江岸线的合法开发利用。


图片
三峡日报记者提问

当前宜昌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请问水路交通执法支队有哪些工作打算?


答:9月16日,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对建设工作给出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将严格落实《实施意见》,结合长江大保护要求和水路交通执法职责,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强化安全环保协同治理。强化行业监管,加强日常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安全环保违法行为;坚持市内涉水交通部门季度联合执法机制,拓展至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强化市域内联合执法。坚持安全专家季度会诊和船舶污染物“接转处”月调度,进一步提高安全环保意识和协同治理水平。    


二是开展文明绿色港口提质行动。创建“文明绿色港口”品牌,从环境美化、平安创建、规范提升、绿色低碳、优化服务5个方面深入推进“文明绿色港口”品牌建设,将“文明绿色港口”品牌向县市延伸,让宜昌港所有码头成为向全国各地展示“整体环境美、安全生产好、经营管理强、公共服务优、社会形象佳”的文明典范窗口。


三是提升绿色航运服务水平。依托宜昌良好的山水资源,引导企业开拓客运新航线,全面提升宜昌水上旅游客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依托宜昌枢纽地位,推动企业调整运输结构,开辟多式联运新方式,突出长江咽喉枢纽地位。依托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打造航运人才中心,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吸引航运企业及从业人员聚集宜昌。


图片
三峡商报记者提问

请问船舶污染物具体是如何闭环管理的?宜昌实施船舶污染物免费接收政策的效果如何?


答:污染物从行船交到接收船,再通过管道和车辆转运至处置场,过程复杂,管理部门多,前几年中央环保督察暗访时,经常提出船舶污染物去哪里的疑问。为确保船舶污染全流程规范处置,宜昌市交通运输局于2019年研发推出国内首创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应用系统“净小宜”,实现船、港、岸各节点对接,申请、流转、处置在线处理,海事、交通、住建、环保部门协同监管,船舶污染物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真正实现了船舶污染物处置闭环管理。


2020年11月,宜昌市委市政府为体现长江大保护责任和担当,实施待闸船舶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免费接收。宜昌待闸船舶多,船舶产生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量大,接收转运处置任务十分繁重。为做好免费接收工作,宜昌根据待闸船舶现状,合理划分秭归、宜都及主城区三个免费接收区,安排25艘流动接收船舶在待闸锚地全天候进行接收,2021年至今,免费接收生活污水近30万吨,生活垃圾3880吨,分别占全长江流域接收量的16.8%,15.3%,占全省总量的67.8%,66.8%,得到广大船员的好评。


来源丨宜昌发布

记者丨姚晓浪         通讯员丨逄渤

编辑丨杨杨            编审丨翟婷婷

转载须注明来源

修改于2023年05月06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宜昌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